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论语

tamoadmin 历史典故 2024-06-16 14 0

当仁不让是什么意思啊?

当仁不让

dāng rén bù ràng

成语解释 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不谦让。当:面对着;仁:原指正义的事;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

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论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集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彩 中性成语

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论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指该做就做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中国有很多自相矛盾的词语,比如“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你还知道别的吗?

我们现在说的“当仁不让”,一般是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而它原意并非如此,“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於师”,指以仁为任,无可谦让。在以前,他们并不矛盾,而且还是相辅相成的。

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当仁不让出自于哪里论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由孔子发扬光大,“当仁不让”其实是说,把仁当作自己一生为之奋斗和贯彻的责任,不能退让。潜在意思是要告诉大家,积极行仁义之事,这样于国有益,于民也有利,是符合礼的,而且你要做得比别人好,甚至比你的老师和长辈更好,他们不但不会责怪你,还会赞赏你,如果这时你谦让,那就是不符合礼,是推让。

而礼让啥意思呢,是有礼貌地谦让么?亦或符合礼节地谦让?我觉得应该是后者。礼起源自周公的礼乐制,《周礼》就是一部最早的关于礼有着系统阐述的著作,包括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儒家早期经典之作。所以,礼是一种规范制度,只是这种规范没有强制你说一定要这样做,不然就会被抓起来坐牢、杀头,那是国家刑法才这样,它只是一种文化和文明地外在表现。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仁之作为内在的德性,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如果内心不存在仁,那么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伪,犹如黄鼠狼给鸡拜年,这个好理解。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这个听看起来有点懵,我举个例子:过年了,你给你爸鞠躬问好,递上100块红包,你给你爷爷鞠躬问好,也递上100块红包,你内心有仁孝,两人都行礼了,但是这样做却不行,为啥?因为两人礼数一样了,你爷爷是你爸的长辈,你这样做他们就变成平辈了,关系就乱了,所以,你对你爷爷的礼要加重,要么改鞠躬为磕头,要么给200块红包,以示区别。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类似这样的矛盾词语,我们要深刻地去了解它们,挖掘其背后的含义,结合当时社会的文化环境和生活习俗去诠释它,最后再把它们和现在的语意进行分析、比较,你会收获更多不一样的知识。


"礼让为先“和"当仁不让”看视矛盾,其实不然。"礼”为文明之举;"仁"为大义所系。所用对象层次不同,轻重缓急有别。当使用对象出现矛盾时应按性质区分从属,认定轻重与是非。比如局部与大局,多数与少数,宪法与法律等关系的处理。

由于中国文字的独特表现能力,所以很多带有自相矛盾的词语,却有不同的表现。如高处不胜寒,和站得高,看得远。同样的高,意义很多不同,高处不胜寒,同于易经中的,亢龙有悔的状态了。而站得高看得远,则处独特高位,才能有大远见,大理想。又如听天由命,或人定胜天。本来天命不可违,懦弱的人一般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但如果换上一个斗士,则人定胜天,我命由我不由天了。一些成语如前倨后恭,前表现傲然,而后又恭顺,入木三分地刻划倨下媚上丑态。又如拥有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无钱又万万不能。在现实中是矛盾又实在。

这是儒家类的词语,这类词语太多了。现在要把儒家类的词语融于社会,关键是如何将孔子学说的“道体”贯穿于始终。例如孝字,“孝字为先”“孝顺父母”“忠孝两全”“忠孝难两全”等等,按照孔子思想是要审其所以,否则不能乱套。例如《荀子·子道》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最后孔子告诉子贡:“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其意思是:子从父命,要审其“所以”;臣从君命,要审其“所以”。如果正确,服从之,叫做孝,叫做忠(否则,盲从不能视之为忠、孝)。这就将“一”——“道体”贯穿于“道用”——忠、孝之道中。那么,什么叫做孔子学说的“道体”——“一”?《论语·里仁》第十五章记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应倒读为“吾道以一贯之”)《论语·卫灵公》第三章又强调“予一以贯之”(即“我以一贯之”)。这就是说,“一”是孔学“道体”,是准则、主线,它贯穿于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温、良、恭、谦、让、俭等等“道用”内涵的始终。《四书集注·论语·里仁》第十五章注:“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其中“一,本也”指的就是“一”是本原,是“道体”。但是历代诸儒没有抓住孔学的“道体”,也就是没有找准孔学的纲,混淆了孔学“道体”与“道用”之间的界限,以致造成许多词语使用时很混乱。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

文化害人文凭更害人。没有文化的小时候,活得多快乐!有了文化就有争斗。有文不化最可怕,有知无识最***,什么书摘文摘黑墨汁,和百味是豆豉汁,什么书生学生研究生,负责任是人生,务实做人。中国的文化就这样互相矛盾,不如豆豉汁和百味。现实生活是一本无字天书,靠心读,越读越明智,书是一叠写满梦幻的字纸,越读越糊涂。

当仁不让从善如流是什么意思?

“当仁不让”和“从善如流”是两个成语,意思分别是:

“当仁不让”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仁”在此处是指应该担当的事或责任。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从善如流”意思是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这个成语出自《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

这两个成语都是表达积极进取、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态度。

当仁不让哲理?

“当仁”有两 

1.一为面临仁德; 

2.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你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作过一个注释:“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所以“当仁不让于师”,应该解释为:担当实现仁道的重任,即使和老师相比,也不逊色.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出处是一样的,只是经过简化了. 

意思有了些延伸: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告诉我们真理是第一性的!老师是第二性甚至是第三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