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而微的意思在哪里,具体而微的意思是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3-21 18 0

古代“官吏”是什么意思,“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吗?

很多人都答了,我来补充几句吧!区别还是很大的。中国历史上自宋以来,“官”和“吏”就是分离的,古代选官,都是通过科举制度选***的,所以他们长处是经史辞章;但对于财税经济司法等等,均不擅长,于是就出现了另一个职业“吏”,那些官只能把这些不懂的事交给“吏”来解决。宋,明、清体制里,官可以升迁可调防,而吏永远不能升迁、更无调防。怎么说呢?这必然会造成一个久居地方的“吏”,会成为最大的地方势力和利益集团。由于“吏”被称为“流外”,说得难听点就是临时工,不能算做士大夫,地位近乎是下九流,所以他们也就没有什么礼仪廉耻自我约束之必要,趁着自己稍微有点权力,大捞特捞才是王道。因为他们不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其收入自然又只能从搜刮中获得。

这种官和吏分离的体质,名曰“以贤治不肖,实则以不孝治国治万民”,而久居地方永无升迁的吏,一向只能是从财税经济和司法中获得抽取利益,宋朝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的改革,其所首先触及的就是“吏”这个集团的根本利益。官员无能和不作为造成了国家的行政机构过于分散,而吏有权直接导致了基层乃至全社会的***。读过明史你就会发现,明朝是皇权与士大夫斗争最激烈的朝代,可是实际上国家的命脉则操作第三方势力,也就是由吏和商组成的一个集团,吏控制经济自然和豪强巨富沆瀣一气……

明朝经济崩溃,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独立自主的财政和金融体制,没有进行统一的国家财政制度。这一点明朝真的比不上清朝,清朝就是吸取了明朝的教训,清廷牢牢控制着钱袋子,谁控制了经济,谁就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命脉…

具体而微的意思在哪里,具体而微的意思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同的时期,情况不一样。

秦汉时期,官吏是互通的,特别是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以法家思想治国,吏就是官,官就是吏,即便是官也要以吏为师。到了汉朝,官制完备,官吏也是互通的。儒者治国也要通文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和吏就分开了。特别是九品官人法的实行,官员的品级要高于精通某种技术的吏的行政级别,“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吏成了一种贱业。

具体而微的意思在哪里,具体而微的意思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宋以后一直到了明清,吏简直成了一种杂役,所以称为胥吏。有一句顺口溜说得好:

这些人没有官位,但长期霸占一个位置,他们是制度的最终执行者,常常直接影响人民。

左宗棠当年科举考试没有功名,他在湖南巡抚张亮基幕中做幕僚,虽然没有官职,但是大小事务由他处理,料理得井井有条。

具体而微的意思在哪里,具体而微的意思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唐宋以后,官吏的区别是:

首先在分工上,官员有决定权,吏则是负责执行的,他们常常是负责官员的一些文案工作(绍兴师爷),并且承担地方的各种杂务。

其次在选人用人的方式,官是朝廷统一任命的,而吏则没有任何品级,他们常常是以职务的名称来区分高下。吏的选用都是各级官员自定的,他们可以自行聘用或者任免。

第三涉及到工资待遇上,官员的俸禄是朝廷统一发放的,是根据职务来确定的,而吏的工资则是各级衙门自筹的,就跟现在某些行政单位的临时工一样,自筹经费来养着。

“官吏”,《书.武成》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说。《礼.王制》有:“王者之制禄爵”唐.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揔而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释。

古时的官吏,指百官、官人。《荀子》.《王霸》载:“制度以陈,致令以挟;官人失要则死,公侯失礼则幽。”说。又,《彊国》:“官人益秩,庶人益禄。”述。注“官人(吏),群吏也。”

“官”,即官职,就是所受予的官职。及官舍(朝庭治事之处)、官府。

典籍,如 《左传》(成)二年:“臣告不敏,摄官承之。”及《礼.王制》:“论定,然后官之。”等论述。

“吏”,是古代百官的通称。

《书.胤征》载:“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左传》(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注:“三吏,三公也。”

汉朝以后,始称位职低微的官员为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为少吏。

至明、清时,则称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於官的人为吏。(古代,地方***中的小官也称吏员。)

封建时代的官与吏,虽“朱门一闭春草积,官印斜封泥涴璧。”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宋代开始,官和吏有了明确的定义和区分,所谓“领持大概者,官也”,***中某一部门或某一地区的领头人,是官员;而“办集一切者,吏也”,就是各部门的办事员,官管着吏,但需要吏去办事,官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考核优秀也有机会升为官。

江南大才子唐伯虎,赴京赶考牵连科场案,被贬为小吏,唐伯虎觉得是耻辱坚决不去,从此断了仕途。

明朝《会典》将吏分得详细,共12种吏目,还分为文职吏和武职吏,比如六部的吏员称为“都吏”,各军都督府的吏员称为“掾吏”,还有司吏、通吏等。明朝吏差不多三个来源,一是各地选拔的,平民家庭,能书能写的,通过选拔可充为吏;二是一些官员或学生犯罪了被贬嫡为吏;三是全国各地书院的学生,成绩一般,没考上功名的,可以充为吏。

明初有个叫冯坚的典吏,在洪武24年向朝廷上书,言九事,朱元璋很欣慰,提拔他为五品左佥都御史。

前面说了,吏如果考核优秀,是可以当官的。吏员的充役年限以9年为期,叫役满,可以去考核,如果考上了,就可以出任官职,如果考不上,可以再充吏员,又是9年,而出任的官职大小在于充吏所在的衙门的品级,如果充吏所在的衙门是正一品的,那吏员能给到正七品,二品衙门给到从七品,三品出身给八品,四品出身给九品等。

汤显祖,明朝的著名戏曲家,当年因为上疏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吏。

等于说吏员想当官,最少要在吏这个岗位干满9年,经过考核有机会当官,而充吏的衙门品级决定了当官的品级,正一品对应的是正七品官,吏员当官最高的起点是七品,可以当监察御史、给事中、知县等。有人当吏的时候衙门才4品,那就坐死了吏期满后想当官,也只能是个9品,所以在吏员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叫转岗。

叶县明代县衙。

吏员干一期是9年,叫考满,而满3年叫役满,这时吏员可以有转岗的机会,所以很多吏员为了在9年期满起步更高,会拼命的转岗,可以由低品衙门转向高品衙门,或者外地衙门转向京城衙门,洪武13年制定六部官掉,官员104员,吏员443员,结果到正德时期,在京吏约5000人,全国吏超6万人,完全是吏多位少,很多考满根本没有职位安排,可见竞争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