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谁

tamoadmin 成语解读 2024-07-11 11 0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对后世诗歌有什么影响?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是指对待古代或者前代诗文的继承学习和创造发展。

一方面倡导学习,反对照搬。要向前人学习,前人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不能“生搬硬套”,“嚼人吃过的馍”是不香的。不发声明,直接就用,严重者还有“文賊”之名。

二方面提倡创新。在前人诗文基础上,写出新观点,新意境。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点铁成金”,也就是点石成金。在诗文上的应用主要就是:“炼字”和“炼句”。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是换过一字,始得风流。

“夺胎换骨”,在诗文上的应用就是:立意。如第一个写“女人如花”是一个人天才。以后再说的,只能说是引用。但你可以说:“女人如月”、“女人如玉”……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我看到某位明星出轨了,我必须要在微博上义正辞严地痛批一番,以彰显我的妇德和情操是正面的,积极的。可是我自己知道,我换男人比换内衣都频繁。

对于黄山谷(黄庭坚),亦然!

黄山谷师法杜甫,亦诗法杜甫。他认为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如果你看过《杜诗诠释》的话,那么你也不得不认同这一句话的正确性。其实古人们在这方面有些主观了。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者是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中的任何一个字若要追溯起来,都可以有出处的。哪怕写的时候没有,读的时候也会被人找出来!

如果说王安石将这种方法运用得曼妙,那么黄山谷则将这种创作方法发挥到了极致,结果就是将自己的诗变成了迷宫,一般人看不懂,准确地说,读书人也不敢说自己看懂。

宋朝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黄山谷走得太偏了。但是宋朝人写诗也懒到大用典故。

明朝人对此特别不满,认为黄山谷是在误人子弟,但是明朝人写诗也是将典故生搬生套。

元好问对此也表示质疑,但是在他的一些诗歌里,典故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清朝人更对黄山谷表示否定,可是他们自己写诗时,同样也要取巧,只不过将一些典故弄得浅显一些,别那么难懂就是了。

问题: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对后世诗歌有什么影响?

……

点铁成金也好,夺胎化骨也好,都是对于前人作品的借鉴和化用。

今天有不少人,看到诗人的诗中有古人的诗句的影子就认为抄袭,这是一种误解。化用前人成句或者诗意是常用的手法。

在解释点铁成金脱胎化骨以前,先看看古人化用前人的例子。

宋人杨万里在《诚斋诗话》里说杜甫诗中有不少模仿古人的句子。

当然了,杜甫这首是五律诗,不能连用出、上二字,这句是@老街味道 自己说的。

杜甫五律《宿江边阁 》全诗是:

皎然是唐朝著名的侍僧,他的《诗式》中写到:

谢邀。回答题主所问,在这里谈两点。

1.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意旨。筒言之,黄说就近体诗创作主张,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诗句,通用换化手法,重新组合,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化出具有新意境、新意蕴的诗句,也可说"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髯奴的胡须,而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王版纸》诗句,"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化用空谷的清风,来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这就有了新意。

2.对后世的影响。

(1)北宋后期,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猛烈攻击"西崑体"(西崑体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新的探讨,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是务求争新出奇,摆脱西崑体***。然而,他们由于长期书斋生活,社会接触面狭小,使之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走上另一种***。

黄诗虽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自创一体,然而其生新瘦硬,为其特征风格,终不能象苏轼的诗,气象阔大,高山大河,风起涛涌而成奇观。

(2)黄庭坚在诗论中说,"诗者…其发为汕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不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取消诗歌的战斗性作用,使诗的创作,走上脱离现实的,片面追求艺术的道路,偏离诗***新运动的方向。

但是,在受到真情实境激发时,他依然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篇,摆脱刻意好奇的习气。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衰,生入瞿塘滟滪关。来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上面所述,友们如何看?


奉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宗”的江西诗派,还未成派时,在创作理论上,风头便甚劲,对宋未的诗坛影响极大。而不论由宋入元,由明至清,其都追随者众,至近现代更是备受推崇,习诗者取径山谷,曾一度成为潮流。

“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点铁为金,夺胎换骨”。这些话都是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实质上是由黄庭坚提出的其中一种近体诗的创作方***。

“点铁成金”今日已是一个成语,其出自山谷《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就近体诗的创作而言,简单来说,就是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通过重新组合,化出新的意境意蕴。

事实上,古人留下的很多意象,经过时间的沉淀,有的成了典故,有的已带有特定的意思。比如“柳”就是离别的意象。此一意象体系,至今日已成为诗词的核心文化价值之一,我们很难去将这些意象改变。就正如现在我们不能将“雨打芭蕉”、“梧桐落叶”这些秋日愁苦的意象,作为欢乐喜庆的描述。

如何将古人留下的意象意典,通过重新组合,写出新意,“点铁成金,化腐朽作神奇。”这也是今日的习诗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附上一联,看看山谷是如何用江湖、夜雨、桃李、春风这些陈旧的常用意象,化出新意的:

都有哪些文学作品提到了牡丹?

文学作品中提到的牡丹的,为啥⊙ω⊙我想到的是是诗啊、词啊呢?

例如: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玩西街紫牡丹。

春来谁做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这首是不是来有点忘了,记得是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莲枝未长秦蘅老,走马驮金斸春草。

一阵牡丹风,香压满园花气。

牡丹红透,荼香远。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2〕青墩溪畔龙钟客,〔3〕独立东风看牡丹。

〔1〕《牡丹》作于南宋绍兴五年,其时汴京沦陷已经十年,作者流寓在浙江桐乡县。

〔2〕胡尘入汉关:指靖康二年金兵攻陷汴京,进而占领中原。伊洛:伊水和洛水,流经洛阳。这时伊洛地区已经沦陷。

〔3〕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县北。龙钟客:作者自称。龙钟,形容老态。

洛阳是北宋的西京,也是作者的家乡。洛阳牡丹花驰名天下,流亡异乡浙江的游子,看到江南的牡丹,自然想起家乡的牡丹。但是洛阳已经沦陷十年,处于敌寇的占领下,因而觉得离家乡更加遥远。自叹龙钟的老诗人“独立东风看牡丹”,忧国思乡,不胜凄惶。诗中二、三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句。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经诗人点化,赋予了新的意境,表述了有重大意义的新的题旨,并不露点化的形迹,这也正是江西诗派所提倡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

《牡丹》,是唐代诗人薛涛的作品。以拟人的手法把牡丹当作自己热恋中的情人,表现了

诗人对她思念之情,和相逢的喜悦,结尾再现了诗人把自己与恋人之间深长的情意,推向***。

现代的《牡丹》作品要数洛阳的文学刊物了,她宣扬了牡丹的优美,及牡丹精神,展示了牡丹在社会中所起到的积极影响。从而给洛阳乃至全中国带来了良好效应,给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