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语解颐"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用巧妙的语言使人发笑,或者通过诙谐的话语让人感到愉悦。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人机智风趣,能言善道,能够用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吸引听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妙语解颐”中的“解”字含义是“使……开颜”。这个成语出自晋代王隐的《晋书·顾恺之传》,原句为“会稽王主簿谢幼舆曰:‘此是公卿祠堂,应正坐而观之,何有邪坐?’恺之曰:‘卿居心不静,乃复强欲制邪!’因移其坐,语之曰:‘卿今见否?’幼舆曰:‘今始得见。’
恺之于是始作《女史箴图》,尤有妙思。顾长康吠犬,人亦解其意。”意指风趣幽默的话能使人发笑。所以,“解”在这里是“使……开心,使……发笑”的意思。
谓开颜欢笑。语出《汉书·匡衡传》:“无説《诗》, 匡 鼎 来; 匡 説《诗》,解人颐。” 唐 杜甫 《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诙谐本色》:“詼谐词语必须本地风光,方可解颐喷饭。”
解颐”亦作“脱颐”,即常言所谓笑脱臼者,然由惊讶、恐惧、大笑所致常用后者,而前者似只用于听得妙语而怡然欣喜处。
又见有人写道,“而当演出结束,大幕落下,观众尚惊魂未定或还在脱颐沉思”,不知脱颐者如何能沉思,当是“托颐”之误。今日浙江黄岩方言中所言“脱落下颏”者亦同此,北京话中亦有“下巴颏儿”一说,“颏”即“下巴”,与“颐”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