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汉字几千年的变化,很多字现在的意思跟本意完全不同,这篇回答要颠覆大家的认知了。
最开始数目字只有一到五,一是一横,二是二横,三是三横,四是四横,你没看错,五是五横。
后来为了记录方便,四五先用了***借字,后来为了方便记录十进制的数字,又***借了一些同音字表示六到十。
一二三就不解释了。
四,最开始是四横,后来***借了四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尽管尚乏书证,但从文字构形来看却很有道理。如此则“四”用作数词是***借。
五,最开始是五横,后来***借了“午”字,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六, 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当为草庐,是“庐”的本字。“庐”与“六”古音相近,所以***借为数词“六”;
七,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七”本义为切断,早在商代甲骨文中,“七”就借为数词,本义则淹没不闻。
八,是“扒”“捌”“分”“掰”等字的初文。“八”字的构形,变化很少,而且都是两笔相背,像分别相背之形,扒后来为了区别加了一个提手旁。
九,象形字。像人手臂弯节之形,“肘”的本字
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在的字即便是繁体字和古文也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看到的数字也不是最早的时候人们所创造的字。
最早的时候,一,二,三,亖都是用来记数的。最早的时候是结绳记事,在《周易》中指出:“上古结绳而治”。这种方法在早期印第安人的部落还保留着,可见这点是可信。那按照打结个数,可不就是一个结一个吗?
后来人们开始仿照物体的形状,开始造字。最早出现的字一般都是象形字。那像数字这样的字被称作“指事字”,人们根据惯例,原来是一打一个结,后来就变成了画一横。于是就出现了“一”,“二”,“三”。实际上它们最初并不是被当做字来存在的,它只是一种表示量的特殊符号。
有人推测,从一到十的十个数字都曾作为极限字而存在过,但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用十进制,不约而同把极限数定为了十呢?最可信的说法就是人有十个手指,数完回去再数一遍。
最早的时候四也是符号字“亖”,但是在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形。这种变形在《说文》中解释道:“象四分之形”。何为象呢?易经说:“在天为象,在地为形”。可以说是你所能看到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象,也就是表象,万事万物也就成为万象。于是数学中引入了一个概念——象限。也就是说你能在这个平面所看到的极限。
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在春秋时期,人们把一个平面分成了四块。所以在《说文》中才会说道:“象四分之形”。
首先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在最早的时候肯定是先有读音后有文字,因为你语言交流根本用不到它何必要制造它呢?当然后世可能会有特例,比如武则天就生搬硬造了一个“曌”字,她还给自己改名叫武曌,代表着她日月当空。古人可能看照着笔画在这么造下去,太难懂了。你不至于看到一个字先数数它有几个横吧。那样也太傻了。
其实最早的时候,人们确实还真是有点傻,因为开始的时候五确实曾被写成五横。在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是不知什么时候,人们觉悟了,感觉不能再这样下去。于是人们根据“五”读音,造出了另外一个字“㐅”。根据《说文》记载:“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为什么说从二呢?因为人们给“一”赋予了含义,“一”表示混沌,一分为二,“二”上面的代表天表示阳,下面的代表地表示阴。阴阳交替,是为午。所以五就是“二”的交叉。
关于六的解释,《说文》中提到:“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即阴爻的变数为六,阳爻的变数为八,所以从六,从八。但是有人表示质疑,从八,难道先有八再有六?
【原创】古人结绳记事,打一个结是一。后来有的同样长度的绳子也是一。由一到三,再可接受范围。四以上就麻烦。十是两个一交叉。八是两个一变形,七也是量个一交叉和一个一摆成竖弯钩。六是四个一摆成花状(为美观上一变成点)。九类七…此思路可能性非常大!
道家文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所代表的是天地万物始于混沌,尚未分开的样子。“二”代表的是天与地两极,“三”则是代表“天地人”三者,人在天地间,顶天立地,这和《易经》的玄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是由四横组成的,在天地人的基础上再加上了“万物”,后来的象形字则把“涕泗横流”的“泗”简化过后,来表达“四”这个字。古语中“涕”是“眼泪”,“泗”才是“鼻涕”。
五的写法,是两横之间一个“X”,在《易经》里,这个“X”所代表的是阴极转阳的变化,也叫做“交”。与之对应的是“O”,所代表的是阳极转阴,也称“重”。
从五行学说来理解,金木水火土是相克的,也是相生的。五行的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而是一类物体。比如金,可以解释为黄金,可以解释为金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切坚固的物体。比如八卦中的“乾”也属金,可以象征城墙。这种总括式的理解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金字塔原理”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五行之间的联系和转化,就成了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大篆的写法,只是上面加了个头而已。现代学者流沙河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简作庐)的本字,也是***借字。在《易经》里,六所代表的是“阴”,所以有“初六”之类的说法,就是指初爻为阴爻。再比如坤卦,全是阴爻,也就是“六个六”,通常来说是阴气极重的,所以关于“六六大顺”这个词,有种说法是人为地想避开这种情况,图个吉利。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分割物体。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横、一纵
表示切分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写成“七”形,并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强调用刀分割。
“八”的本意代表的是相背分开。也是“别”的另一种表达。所以现在大写的八还是“捌”。
“九”的本意是探究,伸手往洞里掏摸、试探,以求确定情况。过去以单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所代表的就是十以内最大的阳数。所以形容皇帝用的是“九五之尊”,九月初九被定为重阳节。
“十”的甲骨文字形为“|”,古时候有结绳记事的做法,“十”的古体字就像是一根绳子,金文则是在“|”上加了一点,代表结绳记事。《说文解字》说: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所以“十”在古代也被认为是达到了完满的数字,也就有了“十全十美”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