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23 4 0

叔叔造反都能忍,不加杀戮反而厚养,明宣宗为何无法忍受小小玩笑?

朱高煦的行为看似是一个个小小的玩笑,但是实际上却体现着自己的狂傲自大、不知悔改以及对自己这位侄子皇帝的极为不敬,这最终召来了杀身之祸。

明宣宗朱瞻基在叔叔朱高煦造反后并没有杀掉叔叔,我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朱高煦在朱棣靖难之役前后的表现太过于亮眼,首先是带枪匹马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胖哥哥朱高炽逃离南京,让朱棣免除了造反的后顾之忧;在战争中身为先锋屡立战功,更是多次救下朱棣的性命,这些功劳不得不让朱瞻基在处理朱高煦问题上有所犹豫;

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二,朱棣在靖难之役时,曾对朱高煦说过“你哥哥多病”,朱高煦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样的暗示才对太子之位以及皇位念念不忘,而相较于朱高炽,前期朱高煦无论是战功还是从能力上,都更配得上“贤者为王”的标准,这也使得朱棣在立储问题上非常的为难,但是最后还是将朱高煦外放为藩王,或许在朱棣、朱高煦包括朱瞻基心里,多少绝对会对这个叔叔有所歉疚吧;

其三,朱高煦的叛乱,与其说叛乱,不如说就是一群“流氓聚集”,没有形成什么战斗力,没有形成太大的威胁和破坏,最后也是朱高煦主动投降而结束,更像是一场“闹剧”,根本够不上大动干戈的地步;

其四,朱棣公然造反,建文帝都因落下杀叔的骂名,严令前线不能伤害朱棣,朱瞻基也不想因为此而杀叔,留下这个骂名,更成为国人谈笑的话题。

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基于以上原因,明宣宗朱瞻基在朱高煦造反后,念及旧情,也考虑到了朱高煦的失落与不甘,并没有选择为难他的这位叔叔,但是这位叔叔却故意将其绊倒,这就领朱瞻基气愤不已,一方面,说明朱高煦本人并没有任何悔改和反思,依然对于朱瞻基不行君臣之道,另一方面,这就是***裸的无视皇权,挑战权威,加上朱瞻基的一时气愤,最终朱高煦就这样被侄子烧死了。

是个历史重演的反版。宣宗的爷爷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造的是侄子朱允炆的反,朱允炆还是厚待叔父的。千叮咛万嘱咐平叛大军,不得伤害叔叔。使得朱棣在与之交战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着实炫玄耀了几把!最终得愿以偿!到宣帝时,朱棣的儿子朱高煦也想效仿父皇,谋夺侄子的江山,但他有父亲的胆量却没有父亲的谋略。象似儿戏,侄子朱噡基三下五除二没咋费劲就平定了下去,并活捉朱高煦。也算善待叔父,没有痛下杀手。而朱高煦象小丑在演一场闹剧,当宣宗到牢里看望这位叔父时,竞伸腿相拌。宣宗忍无可忍用铜缸将其扣住,而朱高煦力大无比竟顶着300百多斤铜缸乱跑。。最终宣宗用木炭堆积缸周围点火烧死这位小丑叔父。着实上演了一把烤活猪!朱棣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刚死儿子的命运有如此的反差!



…………………明成祖朱棣从后世的评价来看,明宣宗朱瞻基是大明朝为数不多的明君之一。其祖父朱棣对其非常器重,全力栽培,甚至亲自教导,远征漠北都带在身边,甚至亲自带着到民间体察世情。这些行动对朱瞻基世界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更有甚者,当时的皇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继承皇位,有很大的原因也是由爱屋及乌所致。朱棣有三子,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棣通过靖难之变夺取***的过程中,朱高煦居功至伟。仁宗继位后,其心有不甘,伺机图变!仁宗在位仅仅一年,病故,宣宗继位,朱高煦认为时机已到,发动了***!朱瞻基的处置非常娴熟和果断:先致函劝叔叔放弃不当的行为,无果!御驾亲征,大获全胜!在臣子们要求首恶务除的呼声中,他没有杀自己的二叔,而是软禁!对三叔的处理方式是剥夺了兵权!此举可谓仁至义尽,显示了道义亲情,胸怀大度,万民称颂!然而,一件小事,一个玩笑却要了二叔的命。事情很小:百忙之中,宣宗去看望二叔,可能他想的是:如果二叔的戾气已消,就还他自由!但是他失望了。一不小心,二叔竟然暗中使绊子,放倒了皇帝。皇帝跌倒了,后果很严重!他命人用一口铜缸罩住三叔,外面点火烧,直到铜缸都烧化了,尸骨无存了,而且,杀了二叔的九个儿子。终于安静了!

…………………明宣宗朱瞻基真的让人难以理解么?其实不然!谋反而不杀,应该是他的本性!和爷爷朱棣的谆谆教导有直接的关系,血浓于水,骨肉亲情占据了上风,而且大局已经控制,不杀之举更能彰显新皇的风范,何乐而不为!当初,宣宗他爹仁宗做的更“人性”:不但没有打打杀杀,反而大肆赏赐!至于“玩笑”,这根本不是玩笑,是对皇权的挑战,是对谋反“立场”的宣告。此时的宣宗已经不是当初的新皇了,皇权只能集中在一处,绝不能有分号,哪怕只是一点可能!只能杀,而且手段骇人听闻,捍卫自身统治权,如有异心视此处置!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明宣宗朱瞻基已经成长成为一位真正的“皇帝”了!不能再“忍”了!

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敲山震虎的典故故事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