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8-05 6 0

诸子百家,为何当时儒墨成为显学?

儒家,顾名思义,温文儒雅。儒家代表人物可以说在我这一代人中(至少上几代不敢确定)是最为让人容易记住的。因为我们历史上学习的就是主要介绍儒家创始人,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流派争相表达自己流派的观点!而儒家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或许真是来自于其几位重要代表人物所表达出的思想恰恰符合当时各国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儒家讲究仁政,宣扬为君者要有爱民之心,尊崇“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思想,这即符合百姓之需要,也能让统治者用他们的口号思想去满足百姓需求,可谓一举两得。自然,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民心也得了,统治者也能利用其思想中宣传的东西来满足其统治者的需求,这就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同样的,墨家追求“兼爱非攻”也是把普罗大众的部分需求放在他们追求的内容里面,虽说墨家思想里面没有更多的反映或者说支持统治者的言论,并且其思想里面包含的对统治者统治不过多提及的言论也并没有引起统治阶层的反对,故而墨家思想的发展也没有受到更多的阻碍。总而言之,当时的儒家和墨家都以百姓利益(封建社会时期)为中心,也推崇符合统治阶级口味的想法,故而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更小的阻碍,中庸的思想为他们各自学派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民众基础,加上学派代表人物的积极发扬,儒家墨家思想才能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学派也才能成为当时的主流学派!

诸子百家中,不止100家,有大概130多家,最早是韩非子说儒家与墨家是显学,何为显学呢,我认为显学指的就是这个学术是提供管理的的意见和建议,而与显学相对的就是隐学,也可以理解为玄学,就是道理和思想层面的,隐学就相当于方向。

儒家和墨家学说最为当时之人所推崇。在当时“百家争鸣”的环境中,不仅有着“非儒即墨”的说法,更有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将儒家和墨家并称为“世之显学”。

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对思想实施钳制,使儒家重新兴起,“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需要区分开来。

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汉王朝以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为其文化建设的基本路线,而这三代中原文化正是儒家六经,孔子以继承华夏民族文化著称,因而儒学本身便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

孔子学说的学派。崇尚等级制度和用三纲五常来维护统治的学说。主张“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所以说儒家被称为显学

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兼爱”和“非攻”确实是墨家思想的核心,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当时五霸横行,七雄争锋。各国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兼爱”和“非攻”其实就是当时中下层民众的现实需求。而且墨家思想在当时被称作显学,这也说明了墨家学说在当时是极度受到欢迎和认可的。

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大义灭亲出自那部典籍及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论是“兼爱”、“非攻”,还是尚贤”“节葬”“天志”“明鬼”等等其他墨家的思想主张,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所开的良方。这也是墨家学说得以显赫一时的原因所在。

因为两家学说是双赢的局面 对统治者有好处 可以提升国力, 对人民可以提高素质 道德修养, 团结性 组织能力等, 因为符合了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才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最后胜出 儒墨两家

引言:

春秋时期,平王东迁以后,王权逐渐衰落,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天下一统”的局面被打破,“学在官府”也自然土崩瓦解,遂而学术下移,私学开始兴盛,“士人”随之崛起,带动思想大解放。

所谓:

多方面条件加持之下,文化氛围也开始宽松,各国急需人才,争相招揽,鼎盛时,列为“百家争鸣”之美谈,而因为诸子百家中,要属代表中上层阶级的儒家学派,和代表广大下层百姓的墨家学派的影响最大。

于是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言:

而后“显学”这形容显赫而有影响力的学派的词语,就被大家认可,从而一直沿用。

之所以儒、墨两家得以成为“显学”,或许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