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来自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该典故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景监因身体生病而不愿请医生治疗的故事。
据传,景监患有一种名为"癫痫"的疾病,常常发作,并且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病情,他不愿意请医生诊治。然而,有一次他在宴会上发作,摔倒受伤,病情恶化。最终,景监才无奈地请来医生进行治疗,但因为疾病已经严重耽误,最终不治而亡。
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即面对自身问题或疾病,我们不应该迁延、回避,而是应该及早求助专业人士,接受治疗或寻求帮助。忌医不仅不利于自身健康,还可能导致疾病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讳疾忌医"成为一个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回避解决、不愿求助的行为,提醒人们及时面对和处理问题,寻求专业帮助。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见到蔡桓公,发现他有病在皮肤上,劝他早点医治,但蔡桓公不高兴。十天后,扁鹊又劝蔡桓公趁病在肌肉里赶快医治,但蔡桓公***取讳疾忌医的态度对付。
过了一段时间后,蔡桓公遍身疼痛,派人怎么也找不到扁鹊了。这个故事成为了“讳疾忌医”的典故,意思是隐瞒病情,害怕就医,也比喻掩饰缺点、错误,怕听批评意见。
战国时的名医秦越,被人们称为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天,他见蔡桓公的气色不好,就劝他赶快医治。蔡桓公不予理睬。
过了十天,他对蔡桓公说你的病已发展到肌肉血脉里了,但蔡桓公还是拒绝就医。
又过了十天,他说蔡桓公的病已经进人到肠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还是不听。
再过十天,他见到蔡桓公就跑,人们问他为什么,他说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没法治了。几天后,蔡桓公果然死去。
成语故事“讳疾忌医”出自春秋时期,这个故事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春秋时期,蔡国有位名叫扁鹊的医生,由于医术高明,因此被经常请进宫廷为达宫贵人行医治病。
一大,扁鹊夫拜见蔡桓公,两人见面寒暄一阵后,扁鹊就看出蔡桓公与色不对,于是说:“大王,您现在病了,可病还只是在皮肤里,赶快让我给您医治,如果—-”扁鹊话还没说完,桓公就不高兴地说: “我没病。”说完,丢下扁鹊拂袖而去。
10天以后,扁鹊又来看蔡桓公,他对桓公说:“恕我大胆直言,大王您的确有病,井且现在病变已 发展到肌肉里,如果再不及时医治,病情就会更加厉害。”谁知蔡桓公沉下肚来,怒与冲冲,脱口而骂:“大胆刁医,你竟敢三番五次地咒我有病,该当何罪!”扁 鹊不敢再说,悻悻退出。
扁鹊走后,蔡桓公仍怒火未息,生气地对身边的 大臣们说:“像扁鹊这样的医生,就爱给没病的人看 病,以此来夸耀自已的本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暗暗着急,但谁也不敢多说。
典故是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原文如下:
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译文如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公。对桓公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的纹理之间,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公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个当做自己的功劳。”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公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公,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公仍旧不理睬他。
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公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的纹理间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肤是针石可以治疗的;在肠胃是火剂可以治愈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没有办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请求了。五天以后,桓公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却早已经逃到秦国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扩展资料:
讳疾忌医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不愿改正。讳疾忌医和“文过饰非”,都有“隐瞒自己的缺点或错误”的意思。但讳疾忌医偏重在“怕人批评,不肯接受帮助”;“文过饰非”偏重指寻找各种理由来掩饰错误、缺点。
讳疾忌医造句:
1、有病应该趁早医治,千万不要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