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的意义,秉笔直书的意义和价值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8-28 5 0

请阐释一下唐朝刘知几的史学思想有何当时的时代意义?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刘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这些论点,都给后代史学和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


刘知几(661-721),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唐著名史学理论家,著作颇丰,尤以《史通》闻名于世。

他提出了史学家应该具有三才“史才、史学、史识”,被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发展成四才,即“史才,史学,史识,史德”。

秉笔直书的意义,秉笔直书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知几的三才史学思想和他的《史通》著作,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呢?有何当时时代意义呢?

首先,我们说一下当时历史背景,刘知几生活在武后、玄宗时代,供职史馆多年,自身才气勃发,却官职卑微,修史时处处得按照监修旨意,郁郁不得志,他所写史书和唐代之前史书不同,他并非描述某一时代人物史实,而是对之前各种史学作品提出批评,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

他的史学思想,可以说也是时代的需要,他所处时代正是唐朝全盛时期,此前很长时间数量庞大的史学作品,时代发展需要对此做出一个阶段性总结。正好,刘知几填补了这个空白。

秉笔直书的意义,秉笔直书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是唐之前甚至唐朝,都有大量篡改史实的情况,自司马家族篡位以来,到了隋唐朝代更替比较频繁,统治者为了掩盖和美化自己篡位的事实,往往要求史官按照自己想法写历史,这样很多史书成了统治者美化和歌颂自己的工具,这时候到了刘知几时代,唐朝已经很强盛,社会很安定,他顺应时代提出“三才”思想,对史官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有史实,要有历史丰富的知识和才学,后来被后人加上“史德”,对当时统治者和史官们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武后和玄宗都是靠武力和不正常手段取得皇位,也是对当时统治阶层一种批评和控诉,史官会秉笔直书统治者的罪恶,告诫当时所有人要有三才精神和眼光。


古代的历史学家有没有不阿权贵,董狐直笔的秉笔直书的修史观?

除了董狐,还有齐国太史三兄弟、南史氏,北魏崔浩、唐朝吴兢、南宋袁枢。

齐国太史三兄弟

秉笔直书的意义,秉笔直书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崔杼,齐庄公与他妻子棠姜私通,棠姜本来是棠公的妻子,结果棠公死了,崔杼发现棠姜貌美就娶了她,棠公和棠姜的儿子棠无咎就成了崔杼的家臣,后来齐庄公将赐予崔杼的帽子赠与他人,崔杼气愤就联合棠无咎杀了庄公,立庄公的弟弟杵臼(齐景公)为君,自己为右相。

齐国太史就记载了这事,崔杼杀了他,他弟弟继续写,又被杀,还有一个弟弟接着写,崔杼就没杀了。

齐国南史氏

这和上面的太史三兄弟同为齐国史官,听说太史兄弟被***,抱着竹简赶来,要前赴后继,接替太史兄弟将崔杼的罪状记载史册,见太史的三弟已经据实记载,才返回去。同见《左传》

北魏崔浩

《魏书崔浩传》中记载,崔浩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命修撰北魏史书《国书》,拓跋焘叮嘱要“述成史书,务存实录”,崔浩“秉笔直书”,***纳著作令史闵堪和郗标的建议,写下了前奏符坚灭代(北魏初期称代)时,生擒代君拓跋什翼犍,并将后来成为北魏开国之君的拓跋圭流放到蜀国的事实。又写了拓跋什翼犍娶了儿子拓跋圭媳妇贺后的事,后来符坚生擒什翼犍时,以为什翼犍孙子是他儿子,整出了笑话,实在不光彩。

写完后,崔浩又把《国书》刻石立碑立在郊外路旁,供人们浏览,结果拓跋焘震怒,崔浩惨死,相关人员共死了上千人。

唐朝吴兢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中记载,武则天有两个宠臣张宗昌、张易之,他们诬陷魏元忠有谋反言论,并诱逼时任凤阁舍人的张说出面作证。张说无奈,只好答应。宋璟劝说他要如实禀告。结果,张说良心发现,魏元忠被免于一死,流放岭南。

后来张说升任宰相兼修国史,看到了吴兢编写《则天实录》中关于这件事情的内容,故意借死人苛责他,要求他修改。但吴兢拒绝,表示,“***如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书就不能算作正直的笔法,怎么能够让后世相信呢!”

南宋袁枢

《宋史袁枢传》中记载,袁枢为人正直,担任国史院编修官时,负责撰修《宋史》列传。北宋哲宗赵煦时期有个“奸相”叫章惇,他的后人找到袁枢要求对《章惇传》加以修改美化。袁枢直接勃然大怒,“章惇为相负国欺君。我是史官,记载的原则是不隐瞒,宁可对不起老乡(章惇后人是袁枢老乡),不可对不起天下后世的公正评论!”

虽然有不少皇帝出于种种目的篡改历史,甚至***,但后代不少史官仍能秉笔直书大致还原真实情况,前仆后继的不仅是生命,还是他们的气节。

史记》中的内容对现代有何启示意义?

在二十一世紀來臨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急遽變化的時代。世界固然如此,就是我們的國家、商場、家庭和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也莫不隨著而有了很大的改變,因為這樣,更導致人們價值觀的不同,這些改變來得如此迅速而劇烈,所以在人與人相處的人際關係上,造成了難以調適的困難。對這樣的情形,我們該採取什麼因應措施,才能使自己能有個圓通、順利的人生呢?我們以為古籍將能為我們提供許多資訊和答案。

所謂「鑑往知來」,即明識往事,可以推知未來。例如,我們閱讀史書,多識古事,可以鑑往知來,有助於做人、做事,甚至為政治國。

在古籍裡,無論歷史著作、文學作品、哲學思想、處世訓誡,或兵法,都是經過激烈的政治環境的變化過程而完成的,因此,書中的人物透過作者的文筆,呈現出來的思想,是很可以作為我們參考的。何況,這些古籍都經過悠久歷史的考驗,而被流傳下來,自然最能為我們提供適應生存與變化的學問。

另外,古籍作品的可貴在於,在這些著作裡,它雖然表現出彈性的風貌,以期能適應中國長期以來政治變化多且大的環境,但是,在這些著作的精神裡層,每一部不同的書籍,都還保持著它們自己的主觀性的個性。

對現代的人們而言,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之一,是有關於心的問題。

……被周圍物質環境所包圍的空虛的心。

……很難再以合理的方式去抓住人們的心。

生活在今天的社會,雖然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是,許多人多多少少曾遭遇過有關心靈的問題。而在這一方面,古籍是能有所幫助的。因為,時代、社會制度雖然在改變,然而人的心靈卻終究是不大有變化的,而古籍卻能幫助我們透徹的了解到心的深處。

這就是為什麼在醫藥如此發達的現代,而中國醫藥的方法仍被世人重視的原因。中國的醫藥重於改變體質,可以使現代醫學難以治療的慢***痊癒。我們以為,古籍也能將現代人有病的心,予以治癒。

一部史记对现代有何启示,命题很好,以史为鉴,是国家执政还是普通人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所写的一部著作,鲁迅先生称司马迁“史家之绝唱。”这部著作叙述了上古至三千年的社会历史,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历史记录。

后来人们称这部书划时代之标志性的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中世家列传中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和成为今天人们传颂的故事,这则故事很有启发性。

作为将军的廉颇曾经为地位的上下而对蔺相如难看,但是度量涵养高的蔺相如默默忍受着,见地说作为n将与相不团结,国家会收到外来欺负,正如现在俗语家和万事兴,家不和外来欺,之道理,廉颇听后,前去负荆请罪。最后讲和。赵国成为强国。

故事演绎成戏曲在民间传唱,妇孺皆知。其道理都懂,知道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哲理。

这不就是给今天的启示麼?

当然还有很多启示,一部史记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镜子。要借鉴的很多很多。


史记能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了人做为个体的优点和缺点,人物鲜活生动。比如项羽做为一个失败的英雄,在史记中得到了司马迁客观的记述,这种以人为本的写史精神今天仍然值得学习。

谢谢邀请。我对史记记载上古历史的能力和笔法表示一下小小的不满,算是给现代的一点教训,另一种启示吧。以《日者列传》《龟策列传》为例穿插解读(以下简称日者和龟策)。日者记载“以卜筮决于天命,于周尤甚”,而龟策则记载“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这两句话所言的卜筮功能是矛盾的,先说周代以卜筮决天命,再说周室按照蓍龟的先后等第来区分卜筮的等级,这在现代人看来,无异于拿电子手表、手机、小米手环来掌握时间这么简单,这与天命有p关系?司马迁先生或许觉得日者不如龟策郑重,在龟策里以“太史公曰”打头,显得格外郑重其事。哈,真难为太史公了。卜筮是助善吗?自欺欺人啊。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怪不得司马迁先生对于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趋之若鹜呢。这在现代人看来,无异于说骡子下了个小马驹,乌鸡变成矮凤凰。您可别说,竹书纪年也这手法——(周武王元年)女子化为丈夫,(周宣王32年)腾马化为腾人(我觉得好像是现在有这事,不过是取名字而已),(周宣王33年)马化为狐(马马狐狐)。自史记之后没有出现过某化为某的怪事,这真的可以算是最早的***手法了罢。

一部《史记》相当于中国的圣经,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不断,尤其是对于汉朝以后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敬重祖先的传统观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中国历史记载在西周以前的详细资料却很少,尤其是商朝以前两千多年的历史基本是靠传说,目前没有发现文字记载,两千年前的司马迁是通过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结合传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实际考察后,以客观严谨的历史观点和干练的文笔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年体历史巨著,《史记》对于后世英雄深远,一是中国人有了比较清晰的五千悠久的历史,并以此为傲,是司马迁对中国人的历史认同感的重大贡献。二是历代王朝受司马迁的影响,重视历史文献记载,使中国历史有了连绵不断的二十四史,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三是史记的重要意义与封建王朝对论语以同等的地位。三是史记不仅影响中国历史,还影响东方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