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在梁山最辉煌的时刻,放弃了自己显赫的地位,第一个选择离开梁山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有小编来分析下原因?
其实《水浒传》中,公孙胜有两次出走,
第一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上梁山后不久,公孙胜以看望母亲为由提出下山。看望母亲当然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们这样想问题就太简单了。当宋江带领了宋江势力上山后,晁盖虽然势力上勉强可以抗衡,晁盖驭人之术上不如宋江。 公孙胜是何等聪明之人,宋江愚忠招安的思想他都看在眼里,他知晓宋江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也注意到了梁山暗流涌动,在预测了晁盖的败亡后及时抽身,也是为了明哲保身。后来果然梁山的发展局势如公孙胜所料,权利发生了变更,晁盖不幸而亡,宋江成了梁山的老大。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本想在江湖上快意的生活,安静的做一个道人。可惜宋江不想放过他,宋江认为公孙胜是一个能完成自己理想的人物,宋江招安需要公孙胜这样的人才帮助,于是宋江便派戴宗下山找公孙胜。公孙胜隐姓埋名,戴宗开始也没找到。后来公孙胜被邻居出卖,迫不得已之下,公孙胜又再次上了梁山。
第二次公孙胜出走是在宋江征讨王庆后,公孙胜遵从他的师傅的指示离开梁山一伙,回到蓟州。那公孙胜为什么要离开呢?要知道现在这个时候梁山可是处于鼎盛时期,对内缴贼胜利,皇帝对宋江一伙看重,要了解公孙胜离开一定要了解他离开的背景,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宋江已经完全为朝廷所利用,成为朝廷对外征讨的一枚棋子,说是为了维护稳定,其实是分化梁山的势力,面对宋江的“愚忠”,公孙胜没有办法,他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帮助自己的兄弟躲过一劫又一劫,然而他的师傅却敏锐的看到了宋江一伙即将损失惨重,作为公孙胜的师傅,他有必要去提醒公孙胜继续前行的危机,于是乎,他告诉公孙胜“逢幽而止,遇汴而还”,公孙胜是何止聪明之人,岂会不明白,于是乎公孙胜果断决定离开。
总结:公孙胜之所以会放弃梁山,其实就是看破了宋江,看透了梁山在宋江的带领下会走向灭亡。
公孙胜受过高人指点传授,是一个得道的高人。他早己看破红尘,视钱财、利禄、功名如粪土,他也先知先觉,知宋江还未彻底放下功名仕途,早晚走招安之路,梁山好汉迟早散伙。所以提前隐身而退!
谢谢邀请!
宋江上梁山,先是回家接父亲上山,接着受九天玄女天书,大家一起庆贺,入云龙公孙胜却感到不安。
公孙胜是梁山排行第四位,也算是军师吧,只他一个人是宗教人士。宋江的天书表明了只可他和吴用同看,很明显有点轻看公孙胜。
当年,智取生辰纲时,晁盖留公孙胜与刘唐住在庄上,吴用和阮氏兄弟住别处,公孙胜当然知道关系的远近。只是,他想不到吴用很快靠上了宋江,排挤晁盖,他想保晁盖,也无能为力。
于是,公孙胜回家探母。宋江说“专听尊命,只望早早降临为幸”。而晁盖取出一盘红白之物相送,公孙胜不敢收,晁盖要他收下一半,他将金银拴在腰间。
梁山晁,宋之争,公孙胜看的很清楚,他有自知之明,主动退出,才得以保存性命。即使打高唐州,公孙胜只是帮忙之后,就远遁江湖,闲云野鹤而去,至于宋江搞得那个排名次,公孙胜早已看的云烟一般了。
宋江吴用领着众人招安,捞着一个芝麻官,最终使兄弟们死伤大半,自己也搭上了性命。那里有公孙胜看的远,看的清,看的真切。人一旦急功近利,就会利令智昏。
公孙胜最厉害之处,不是武功,不是智谋,而是法术。
论武功,他的实力如何呢?书中如此记载公孙胜,说他“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
这个介绍是不是有些眼熟呢!宋江刚一出场,作者对他的介绍是“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
两者惊人的相似,宋江和公孙胜一样,都学了许多武艺,但杂而不精,难以与武松、鲁智深、林冲等一流高手相提并论。
然而,宋江绝少与人动手,他唯一一次动手,是亲手杀了阎婆惜,不过,阎婆惜是个弱不禁风的小女子,此处看不出宋江的能耐。
公孙胜不同,公孙胜第一次出场之时,想进入晁盖屋内,但晁盖正与吴用、三阮商量密事,不许放别人进来,家丁硬拦着不让公孙胜进,公孙胜情急之下,打倒了十几个庄客。
这说明公孙胜是有两下子的,似乎比宋江更厉害一点。
论智谋,公孙胜比不过吴用,智取生辰纲是吴用全程策划的,公孙胜只是告知杨志一伙必从黄泥岗经过,如此而已,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就算他不来,生辰纲也会被劫,如此看来,倒像是公孙胜故意斜插一杠子,来分一杯羹似的。
不过,后来何涛到石碣村抓捕晁盖一伙,公孙胜施展妖法,刮起一阵风,风助火势,烧死官兵无数,也算立了大功了。
所以,总的来看,公孙胜不以武功、智谋见长,而以道术见长,有人说,吴用+公孙胜等于诸葛亮,似乎有些道理,公孙胜是副军师,吴用的补充,吴用搞不定的,就借助于公孙胜的道术来搞定。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公孙胜协助晁盖智取了生辰纲,逃到了梁山之后,林冲火并了王伦,晁盖成了老大,吴用成了老二,公孙胜成了老三,可谓春风得意,可等宋江上了梁山之后第三天,公孙胜便要走,这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