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俱是什么意思,过犹不及的俱字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9-09 5 0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雅和俗能否兼得?

不客气的说,雅,就是装,端着。俗,就是不装,随意。

自以为雅的人,不是真的雅。

真雅得自然流露,不刻意,自己甚至不觉得自己雅,但別人能轻易的从他的一一行中感觉出来。

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俱是什么意思,过犹不及的俱字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种非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怎么都要跟人辩个输赢,把自己往高雅里归类的,都是端着高雅,实际落了俗套。

真正高雅的人,看了我开头一句话,只会淡然笑笑,不会生气,可能还觉得挺有道理的。

俗的话,世界上基本都是俗人,只是有些人不愿意承认而已。

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俱是什么意思,过犹不及的俱字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俗人很简单,他什么都能接受,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粗鄙的,还是雅致的。

尽管可能什么都不懂,但都无所谓,就图个乐呵。

往深了说没意义,俗人没那么复杂,反正挺包容的。

过犹不及是什么意思俱是什么意思,过犹不及的俱字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能不能兼容,那就不好说了。

雅与俗是相对的一种概念,这世间没有绝对的雅,也没有绝对的俗。雅的多了就会变俗,俗的少了就会成雅。老子《道德经》中说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美与丑、善与恶、雅和俗都是相对的,你此时的雅换一个环境也可能就变的俗了,本来挺俗的一个换个环境也许就雅了。

举个例子吧,喝功夫茶算是比较雅的一件事吧,如果一群人都在拿着大缸子和茶,而你慢悠悠的泡起功夫茶,这时大家都觉得你怎么那么高雅呢?可是如果一群人都在玩功夫茶,你拿起大缸子慢悠悠的旁若无人的喝上一口,此时此刻你反倒是有点与众不同,有点曲高和寡的感觉了。再换个场景,还是你喝茶,正在泡功夫茶,而旁边人家也在喝功夫茶,人家边喝茶边弹上一曲古琴,再写上两笔字,相对于你这边就知道闷头喝茶的来说,是不是人家就比你高雅一点呢?

雅和俗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很难界定。我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举个书法的例子吧,书法中有句话叫“书不入魏晋,终成野道”,啥意思呢?就是学书法如果不像魏晋时期的“二王”等名家学习,最终就会落入野道,这个野道估计也就是俗道的意思。千百年来大家一直遵循这这个戒律,但是到了清朝,出来一个叫傅山的大书法家,他却提出来,大家都学“二王”的书风,是不是有点俗啊。因为“二王”书风一般比较秀美,于是傅山提出来,书法“丑”和“拙”才是王道,你看原来高雅的变成俗了,本来“丑”和“拙”这种俗的却变成高雅的了。

王羲之《丧乱帖》

傅山《杂书卷》

傅山甚至看到一个半文盲的将军大笔写过两个字,他觉得这写的好,毫无造作,有种质朴的味道。后来他又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写字,歪歪扭扭的,毫无笔法可言,傅山觉得这字不错,有童趣、纯天然。他于是建议大家去学汉隶和魏碑,学那种看起来比较粗糙的,比较质朴的字。这种理论到了康有为的时候变的变本加厉了,康有为甚至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

康有为墨迹

所以雅和俗不是能否兼得的问题,而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就跟阴与阳的关系,阴阳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始终在一起的,《易经》有云: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是否可以兼得?

雅,永远少数,走在社会大众前面的引领者;人类文明的先“文明”者,正所谓“阳春白雪和者盖寡”。

俗,永远多数,走在一起的社会大众,人类文明的跟随者,所谓的“下里巴人和者众”。

文学文艺就是这样,雅俗总是以雅为上,以俗为主,能俗能雅百花齐放。特别是现代社会,所谓雅的东西基本握在了“钱”的手中,在上层;俗的东西基本流行在最大基数百姓中间,在中下层。

今天的雅可以成为明天的俗,比如女士优先,比如男人要有风度,比如吃饭不吧唧嘴,公共场合不吐啖不抽烟……都会慢慢好起来,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尊循。当然雅俗也有时代性,不同时期是有差异的。

说雅俗共赏,其实是雅俗可以共存,可以被包容,但共赏的边界虽然有,并不会太多。特别是“雅”了之后很难欣赏“俗”的东西,而“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欣赏“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基本上是“俗”向“雅”靠陇。

“雅”和“俗”其实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过犹不及,没必要过分追寻一个舍弃另一个。就像冯小刚的电影《私人订制》里,李成儒饰演的艺术家竟然“雅”过敏,虽然夸张,但是也反映了一种过分追求的社会现象。

大雅即大俗,大俗即大雅,在这个主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无论雅俗都有它的市场,自主选择就好。

古代对雅俗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说法。其实雅与俗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接受群体不同罢了。

还记得关于苏轼和柳永的风格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说有一个人说苏轼的风格适合山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伴奏,唱“大江东去”的豪迈,这听起来似乎高大上。而柳永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少女,拿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正应了那句深入民间的“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所以说,“雅”和“俗”从广泛意义上说可以共存,而对一个人来说,或许未必能同时欣赏两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