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9-13 6 0

尧在位时期都有什么成就?

尧(约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古称河东地区)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的事迹,《尧典》一文记载了以下几件:

(一)实行禅让制

(二)制定历法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选贤任能,设立官制

(四)主持治水

(五)设置诽谤之木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六)讨伐南蛮

(七)命羿射日

(八)创造围棋

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就: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简介:尧,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人,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得到人民的广泛爱戴,被后世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典型。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五帝”之一。十三岁辅佐兄长帝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他命羲和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设置谏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帝尧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

孔子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谈情说爱:孔子的婚姻爱情观令人大吃一惊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孔子在《礼记.中庸》里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这句诗,将其推崇为夫妻关系的准则。

孔子一生中,除了办学兴教,就是为“治天下”出谋划策。即使我们看到了他的有关婚姻爱情的论述,多半也是借了政治的光。

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

《孔子家语》记载,鲁哀公向孔子咨询为政的方法,孔子提出:夫妇有别,夫妻相亲,君臣要讲信义。这三件事做好了,其他事就都好办了。他把夫妻的婚姻爱情问题提出来,并看作是治国的基础。

“夫妇别”,不是说孔子在鼓吹男尊女卑那一套,这只是说明婚姻中的男女应各司其职,分工不同而已。

孔子一生中,除了兴办教学,就是为治天下出谋划策,即使我们看到了他的有关婚姻爱情的论述,多半也是借了政治的光。孔子认为,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则庶物从之。并看做是治国基础。


孔子没有直接谈到对男女恋爱的看法,但间接的线索还是可找到一些。《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孔子认为,三百篇《诗经》,思想上都没有不健康的。我们知道,《诗经》中“风”的部分,有不少都是执着地倾诉男女爱慕之情的。显然,这在孔子看来是没有不健康的。

《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说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就会像面对墙壁那样无法行走。这里的《周商》《召南》都是《 诗经·国风》之一,它们的名下各还包括着许多诗篇,其中有像关乎男女之情的《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梅子纷纷落地,还有七分在树上。有心求我的小伙子,好日子休要耽误)——显然,对于像《摽有梅》这样的求爱诗,孔子认为人生一世也是在必学之列的,否则就会像面对墙壁站着那样无法行走。

比较能充分地反映出孔子在恋爱问题上看法的,莫过于他对《关雎》一诗的评价。《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关于《关雎》,现代研究《诗经》的学者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深情地描写男女之间爱情的诗篇。在这里孔子不仅是持肯定的态度,而且事实上还反映出孔子对男女恋爱要有一个适度的看法。这就是:乐则不能淫滥和过度;遇到忧愁则不应悲恸而伤怀。

总之,关于孔子对婚姻的观点,其中有《论语·公冶长》:“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孔子在谈论公冶长时,认为“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进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在这里,孔子对婚姻的观念是,不以一个人的地位显赫,或处于绝境为取舍的。就今天的世俗观念来看,孔子以上的“恋爱观”可以认同,但“婚姻观”大概已成绝响!

孔子的爱情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理、判断:

1.《孔子家语》:“孔子……至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孔子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篇》),到十九岁娶丌姓之女,二十岁生子,因鲁昭公赐鲤鱼为儿子取名鲤,可以想象孔子爱情观的形成,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丌(音jī),姓。贶(音kuàng),赐,赠送。

2.《论语·阳货篇》:“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意即孔子说:“只有女子和小人是最难相处的。亲近了就无礼,疏远了就抱怨。”这说明孔子爱过他的女人,不然怎么知道难以相处。那么,为什么女子难以相处?这是因为相亲相爱的夫妻之间,也同样存在着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矛盾法则。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性,孔子当然只能说女人难以相处。难养,难以相处。不孙,无礼。

3.《论语·雍也》:孔子见南子,学生子路不高兴,而孔子对子路发誓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意即我如果有不正当的行为者,上天弃绝我吧!上天弃绝我吧!这说明孔子的爱情观要求体现纯净。

4.《孔子家语》:哀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男女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庶物从之。”其中提到“男女亲”即男女相亲,与“夫妇别”、“君臣信”同等重要,要“正”——符合一定标准。也说明“男女亲”与“夫妇别”,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指的是恋爱。“夫妇别”,当指夫妇生理有别。正,符合一般规律、一定标准。《辞海》:“引申为是非标准”。

综合以上所述,孔子的爱情观可以概括为:要遵循爱情生活的一般规律,相亲相爱又要守正(一定标准)。其中“唯女子难养”启示后世人:夫妻之间生活存在着矛盾,要多一点吸引,少一些排斥。至于吸引与排斥内容是什么?可以联系每对夫妻生活的实际而定。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欢迎评论,谢谢悟空邀请!

严正声明:

本回答内容属于“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的原创,不得抄袭。转载时,请注明本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