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难得的一个地方:
里面的英语都是真英语,里面的汉语都是真汉语。
里面该说 decent English 的人都说着地道的 decent English,该说 bad English 的人也都说着纯正的 bad English.
同样,里面该说流利汉语的人都说着地道的汉语,该说生硬汉语的人也都说着别扭的汉语。
这也意味着,里面的每一句台词都是原生台词,并不是写了全中文的台词然后「翻译」成了英语,或者反之。
里面的双语互动非常真实可信,比如尤优学会了「finish」这个单词后的活学活用,比如 Lucy作为翻译时的信息拦截,比如尤优说的「打水漂」被泰勒理解成了「piss in the ocean」。
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符合我接触过的「一群美国人在中国开工」时的语言实况。
甚至方言都是地道的——步步高无绳电话「小莉啊」广告的男演员所演的那位「爱岛VCD」代表,也说着纯正的广州话。
连短暂出场的日本人,说英语的时候,用「パーミッション(permission)」表示「authorization」,都非常有写实感。
这样的电影非常罕见。我们平时看的电影,要么就是中国电影里说的英语奇奇怪怪一看就是中文台词粗糙地翻译成了英语——比如《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黄皮猴子」,要么就是外国电影里说的汉语扭扭捏捏一看就是英文台词粗糙地翻译成了中文——哪怕是成龙电影也不例外,《尖峰时刻》《英伦对决》里都有许多「翻译腔」十足的汉语台词。很少能看到在剧本阶段就把这两种语言的台词都写成母语水平的(更别提还能把该夹生的部分写成完美的夹生了)。
经典之作
1.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儿)大着呢!没错!我跟你讲啊,中国现在有两千七百万台DVD ,每一台机器每年消费十张DVD ,每一张DVD我们抽一块钱的版税。这一块钱乘十是十块钱十乘两千七百万,这就是两亿七千万哪!两亿七千万!
2.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那都是糊涂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高薪聘几个骂人的***。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网站靠什么呀?靠的就是点击率啊!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儿直接就卖给下家儿了,我还告诉你啊,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给你股票你都免谈!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八百万到一千万。多了我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真的!——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3.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戴***发,特绅士的那种。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 倍儿有面子。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儿,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两千美金?那是成本!四千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4.(葛优):有那么一家儿疯人院,疯人院病人太多,都是傻子,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人手又不够,院长就想了一个主意:用病人管病人。每层楼里选一个病人当楼长,当然得选那种神志比较正常的。于是院长就来到了一楼,他拿着个苹果问他们这是什么?好多病人摇头。
关之琳:哎。
葛优: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病人举手:“我知道”。院长说:“你说你说。”“苹果”。院长说:“干什么用的?”“吃的”院长说好你就是一楼的楼长。
关之琳着急:哎,他们在测试你呀,你不要搞砸啦。
葛优:院长又来到了二楼,他拿了一个香蕉问病人:“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病人都表示不知道,忽然又有一个病人举手;“是香蕉”院长问:“干什么用的?”“吃的”院长问:“怎么吃啊?”“剥开吃”“好,你就是二楼的楼长”院长又来到了三楼,他拿了一个…… 那个……有一大喇叭,还有一摇把儿那是……那是什么什么来着?:“留声机”。
葛优一拍手:你就是三楼的楼长
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
《大腕》是一部经典老片子了,2001年由冯小刚执导的一部电影,以前只是当做喜剧一样看过一笑而过,但最近再次去重温,看到了荒诞的背后有很大的深意。那种高超又不漏痕迹的讽刺看得确实让人过瘾。影片一开始就模仿《末代皇帝》搞了一个《末代王朝》,这是不是一种讽刺?当下的中国文艺界失去了创新,你有好声音、达人秀、爸爸去哪儿,我们也有。你拍穿越剧、宫斗剧、职场剧、抗日神剧火了,我也拍。模仿、抄袭活生生的是在讽刺当下文艺界这种不良风气。
影片首尾呼应,小皇帝手里的可乐两次出现,还有最后某马汽车。这年头文艺界充满了铜臭味,艺术没了资本的运作也是不能成功的。剧中最精彩的就是葛优和英达筹备葬礼,各种赞助商,各种广告,从灵车到灵堂甚至遗像都用上了。像不像当下,广告里面插电视剧,综艺节目有总冠名、有赞助播出、特约播出,电影电视剧各种广告植入。为了赚钱无所不用其极,别说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就连奥运会、春晚、新闻前都有广告。
影片的***部分在最后,互联网公司就是炒作,别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名声,先炒起来,火了就转手卖出去,***才是目的。圈地盖房子,请法国设计师,能卖四千美金的绝不卖两千,能花两千美金买房子的人不在乎再掏两千。钱多人傻,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但傻人有傻福,就那些胆大钱多人傻买房的人最终发了大财,靠辛辛苦苦劳动存钱的人最终还是活在社会的底层。影片当然也有对社会的讽刺,到底是社会疯了还是人疯了?到底是病人疯了,还是疯人院的医生护士疯了?疯子到底是疯子还是天才?
影片的成功除了冯葛这对黄金搭档外,女主角选得也很好。关之琳气质、身材俱佳,爱情表达得很含蓄收敛。英达、傅彪、李诚儒演得都很好,不比葛大爷差。葛大爷就是贫嘴,表演有点程式化有点定型了,给人感觉演来演去就那么回事了,没啥新意了。当然,无论怎么说,《大腕》都是一部好电影,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又具有现实性讽刺性!影片开始,在谈到溥仪的悲剧性时,葛大爷的一段话非常好,没有女人没有钱的男人才是最可悲的,多么可怕呀!
《大腕》作为冯小刚导演的2002年的贺岁片,在当时看来只是一个喜剧片,电影中的很多台词在当时看来都是疯言疯语,但是今天看来却非常的超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院的配角们非常出彩,一针见血的揭开了互联网以及股市的真面目,而疯子李成儒对于房价的判断也成为了神预言,十六年前疯人院的笑话成为了现状。
很荣幸能够借助您的问题,发表一下自己对本部影片的看法。
《大腕》这部作品,与2001年上映,应该算是冯氏黑色幽默喜剧的开山之作,虽说有之前的甲方乙方等成功的喜剧作品,但2者之间还是有着本质的差距。
《大腕》可以归属为黑色幽默喜剧的范畴,借由作品夸张/放大地讽刺或惊醒当下;
《甲方乙方》则是借由“美梦一日游“满足更多平头百姓的白日梦。
言归正传,说起《大腕》,个人对本部影片有2点感触特别深:
电影上映后,冯导曾坦言越来越多的***剧作品都开始充斥着广告,甚至曾跟王朔开玩笑说如果葬礼上也布满广告会怎么样。
《大腕》就把曾经的笑谈摆到了桌面上:一场严肃/悲怆的葬礼,在尤优的恶意炒作下,彻头彻尾的变成了一个广告杂烩,跟我们目前的一些***作品/炒作的***秀节目如出一辙。
因为有广告,所以才会有经费,所以越来越多的导演/制片都开始迎合广告主的口味,而不是观众的想法,就像尤优和王小柱何曾在乎过逝者泰勒的意愿。
说一个因为插入式广告,引起巨大反响的例子:2010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小品《捐助》,为了突出“国窖1573”,赵本山曾多次刻意调整角度,现场摄像甚至不顾观众感受还给与产品特写。事后,全国观众对此事骂声一片,这才方方遏制了央视植入式广告的势头。
何为大腕,或许影片中李诚儒的那个桥段就能解释:什么是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就是甭管买什么东西,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也是一位有趣的人物。来说说他的一些有趣但很少有人知道的小事比如:
鲁迅喜欢吃糖,有一次他收到朋友送的柿霜糖,本来想留着嘴角生疮时用,结果半夜忍不住爬起来把糖全吃了。
鲁迅爱吃辣椒,有一次他卖掉学校颁给他的金质奖章,用这钱跑去菜市场买了串红辣椒。
鲁迅晒娃无度,他经常把儿子周海婴抱出来给客人看,还给他编了一首歌:“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小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
鲁迅小时候很顽皮,爱给人起绰号。班上有个女生爱哭,他就叫她“四条”,眼泪两条,鼻涕两条。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常光顾一家理发店。一次理发师不认真理发,鲁迅就随便给了一大把钱;下次理发师认真理发,鲁迅就一个个数钱给他。
鲁迅先生虽然写了很多批判现实的文章,可能给人感觉是个挺有思想深度的大先生吧,其实这位大先生的日常生活还是挺有趣的。
鲁迅爱甜食,又不会很好地保护牙齿(网传不爱刷牙),所以经常牙痛到不能自已。但牙病是要看的,甜食也是绝对不能不吃的。每次看完牙医,鲁迅都要买零食安慰自己。
有一年,朋友从外地带给他河南名产——柿霜糖,鲁迅收到之后,就赶紧尝了,“又凉又细腻,确实是好东西“。后来,许广平告诉鲁迅,柿霜糖性寒,口舌生疮的时候用它擦一擦,很快就好。可是鲁迅知道柿霜糖用处的时候,他已经吃掉大半了,于是他在《马上日记》中写道,”可惜她说的时候,我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结果,爱糖的鲁迅先生,大半夜惦记着收起来的柿霜糖,想糖想到睡不着觉,于是爬起来又把剩下的吃掉大半,还理直气壮地写道,“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真的是当时作家圈数一数二的甜食爱好者了。
鲁迅先生是出了名的资深烟民,也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好。但戒烟是绝对不会戒的,我可以吃保健品养生呀!那个年代,鱼肝油就很流行了,鲁迅就是鱼肝油的忠实粉丝。
拿到稿费后,就立刻托人去买鱼肝油;在给韦素园写信说,“收到你来信,听说咳血了,应该赶紧治病。除了***吃药外,最好是吃鱼肝油”;又这样一个爱养生的爸比,周海婴更是5岁时就开始吃鱼肝油,在鲁迅给母亲是信中说,“海婴很好,因为医生说给他吃鳕鱼肝油,从一月以前起,每餐后给他吃一点,腥气得很。而他居然也能吃,现在胖了,抱起来,重得像一块石头,我们现在才知道鳕鱼肝油有这样的力量。”今天看来,先生信里的内容真是像极了鱼肝油的广告,顺便吐槽儿子体重。
当然,能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先生今天看来也是极具个性的,这样以为有个性的先生,时尚品味也是不差。到日本留学后,剪掉了辫子,自己留了个满意的短发造型。不只是对自己,对其他人的穿着,也会给出建议。电影《黄金时代》中有一段,萧红穿了身红衣服,问鲁迅好不好看,这位耿直的先生很直接地就说,“不大漂亮!不漂亮的原因不是样式不好看,而是颜色不对。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格子,颜色浑浊得很,所以把红色衣服也弄得不漂亮了。”此外,鲁迅先生还很有先见之明地提出很多穿衣法则,例如黑色显瘦、白色显胖;竖条纹显瘦,横条纹显瘦等等今天也会被奉为经典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