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朱元璋和陈友谅两支农民军,为了扩大势力,进行统一,发生过争夺江西的战争。江西地处吴头楚尾,是“控蛮荆而引瓯越”和“翼蔽昊越”的战略要地,朱、陈的争夺战,洪都之战,就是是一场发生在江西南昌地区的著名战役,对阵双方,在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双方围绕洪都城(今江西南昌)展开了激烈的攻夺,最终以朱军坚守85天,陈友谅不得已撤围,朱军获得战略性胜利宣告结束。朱的胜利,为建立明帝国奠定了基础。
洪都之战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企图消灭朱元漳,便挟制徐寿辉进攻应天府。并且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皇帝,国号汉,年号大义。这时他“尽有江西、湖广之地”。不过他在应天府,被朱元璋打得大败,只好退回江州,据守故地。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带兵西征陈友谅,舟师从应夭龙湾出发,八月,攻下安庆,溯江西上,长驱小孤山,防守小孤山的丁普郎、傅友德迎降。朱元璋军进占湖口、江州,接着派兵攻克南康(星子县)。饶州、建昌(南城)、南丰州及临川、金溪等八县投降。”朱元璋再分兵攻下薪州、黄梅、广济、抚州等地。至正二十二年(1362)正月,朱元璋写信给陈友谅的江西行省尽相胡廷瑞,劝他投降。他投降后,朱元璋来到龙兴,入城后进行了安抚工作,取消陈友谅统治时的军需征求,取得了人民的悦服。
朱元璋
朱元璋取得龙兴后,改龙兴路为洪都府。袁州、瑞州、临江、吉安相继归属。同年五月,朱元璋用侄儿朱文正为大都督,统率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镇守洪都。陈友谅“忿疆土日蹙",遂乘朱元璋安丰之行,向他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此时,应天兵力空虚,如果陈友谅顺流而下,直捣应天,必将予朱元璋以致命打击。但他却错误地吸取上次奔袭应天失败的教训,不攻应天而攻洪都(龙兴路归降朱元璋.后改为洪都府),失掉了一个有利的战机。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率大军,号称六十万,认为势在必胜,携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进围洪都,并分兵攻取吉安、临江、无为州诸地。洪都守将宋文正坚持八十五天,使朱元璋得以从庐州调回徐达、常遭春,并从各地调集将士,于七月间亲率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廖永忠、俞通海等领兵二十万前往驰援。
陈友谅剧照
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为啥死磕洪都?最主要的原因是,陈友谅为了报过去的一箭之仇,竟然放弃了大的战略谋划。说白了,这是一种赌气的举动。
首先我们来说说朱元璋和陈友谅,最早的时候都是同为农民起义军。在对抗元朝军队的时候,两个人还互助互帮,甚至还暗中皆为过同盟。
但是好景不长,两个人随着自身力量的壮大,也随着元朝在和农民军的战斗中,节节败退,这样的情况下,两个人都有了逐鹿中原的实力和机会。于是两个人从明争暗斗,转为相互碰撞和相互争夺地盘。
可能争夺应京的战斗中。陈友谅发挥其水军的优势,差点就把朱元璋给战败了,可是天不遂人愿,正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竟然退潮了,这样的话,陈友谅的大船都不能够动弹了,于是朱元璋借此机会,大胜而归,陈友谅大败而逃。
有仇不报非君子,陈友谅正是看准了朱元璋和张士诚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趁机偷袭洪都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老巢。本想一举拿下,没想到竟然打了85天,也没有攻下来,此一战役,对陈友谅士气造成了绝大的伤害,但他也给朱文正成就了猛将之名。
等朱元璋顺利收拾完张士诚之后,朱元璋挟胜利余威,率领25万得胜之师,一路向北,浩浩荡荡,向陈友谅发起了最后的决战。
陈友谅也不傻,一看洪都打了85天都没有干下来,于是,就带领大小舰队号称60万大军 全部转移到鄱阳湖,等待朱元璋的到来,以逸待劳,决定最后的一击,来报最后的一仇。
按说,这是陈友谅所选择的战场,而且他又充分利用好他的水师具有的优势,这一场报仇复仇之战,应该说陈友谅怀着必胜的把握,在那里等待着朱元璋送上门来挨揍,竟然被打败了。
两人开战之初,应该说陈友谅占有绝对的优势,他高大的轮船和朱元璋小船打起来几乎就是坦克对自行车的战斗,但实际上,他也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把大船还用铁链给连起来,就是就是这个错误,终于被朱元璋抓住了弱点,利用火攻。最后再一次火攻连营的赤壁之战再一次出现了,这是天不助陈友谅呀!
所以说朱元璋应该就是陈友谅天生的克星吧。
这倒霉催子……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六十万兵力与朱元璋大战,最后惨败于朱元璋的手下。而在此之前,陈友谅在朱元璋还没有到来的时候那可是狠攻洪都,以六十万兵力进攻朱元璋两万兵马。
洪都的这一次战役或许是陈友谅一生中打的最为艰难的一次战役了。为什么要这么说,陈友谅以六十万人打洪都,结果竟然八十五天都没有打下来,而且洪都里面还是弹尽粮绝,兵力空虚。到最后更是尸横遍野,都快没有活人站的地方了。
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依旧没有打下来。为了守洪都,朱文正可真的是做到了马革裹尸了。
既然打不下来那就算了,为什么陈友谅非要和洪都死磕呢?
陈友谅失洪都完全是计策上的失误。当时朱元璋率领大军突袭九江。而陈友谅就逃跑了,于是洪都的人听说陈友谅跑了,朱元璋的大军到来的时候,自己也就选择了直接投降,将这一座孤城交给了朱元璋,陈友谅对此可是十分的愤怒。
还有就是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六十万大军打洪都,怎么也能够将洪都打下来了,更何况洪都还只有区区两万人,结果他万万没想到洪都的守城将领那么的坚强,甚至这两万人就没有准备活着回去的,最后他们靠着毅力,一直将战争拖到了朱元璋赶过来,逼迫陈友谅退兵。
洪都大战是陈友谅在和朱元璋的征战中最好的机会,同时也是最大的败笔。
朱元璋在和陈友谅展开决战之前,形势对朱元璋非常不利。不仅仅因为朱元璋人数很少,不仅仅因为陈友谅更熟悉水战,还在于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联合起来,准备东西夹攻朱元璋。并且张士诚很快就行动起来,进攻安丰。安丰是韩林儿、刘福通最后的据点。如果安丰被破,朱元璋必然失去一个重要的盟友,张士诚和陈友谅夹攻朱元璋的形势,肯定会形成。
出于这样的考虑,朱元璋决定救援韩林儿。当时,刘伯温曾极力反对朱元璋这样做。刘伯温的意思是,如果朱元璋率军去救韩林儿,陈友谅一定会趁机攻击朱元璋的后方。这样一来,朱元璋将会顾此失彼。再一点。韩林儿是早期农民起义领袖韩山童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领袖。如果把他救出来,将来不好处理。不过朱元璋最后还是没有听刘伯温的,毅然出面救援韩林儿。
(陈友谅剧照)
陈友谅也就在这时候率军攻击朱元璋的大后方。
陈友谅当时集结了60万大军,同时,陈友谅又是以水军出名。但是,他竟然放弃了朱元璋后方的大片地盘,尤其是不去进攻朱元璋的根据地(差不多相当于朱元璋的京城)应天,而是只把大军囤积在洪都城下,一定要把洪都拿下来。
问题是,他在洪都城下耗了85天。洪都城上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的守军并不多,也就是几万人马。但就算这样,陈友谅依然没有把洪都拿下来。直到朱元璋解了安丰之围,顺利回来应天,在鄱阳湖上扎下口袋,只等陈友谅钻进口袋的时候,陈友谅才放弃攻打洪都,转过头来和朱元璋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