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tamoadmin 历史典故 2024-10-11 7 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问问大家,不知道大家是如何解释?

谢邀!

阿弥陀佛!

空色无二有两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心念本空。念从心起,心随物转,念本是故造知见,念灭则见灭,所以空与色是造意而出的见地。是人为的。

二,物无实性,本质是空。比如颜色shai,这个色se在古文和发音上读shai这个音。古字是通用,遇情感用色se形容。遇颜色用shai这个音。

比如颜色shai,如果没有紫外线,红外线,光合等作用,这个色shai是不存在的。可以说人的眼色这个缘是***像。色shai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独立完整的颜色shai。实为空性。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亦复如是

一者是欲念而生的念色se。

二者是条件干扰的***色shai。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空则见空。见实性则色shai空。

色和空指的是相 相就是呈现形式。

比如暗物质和物质

暗物质看起来像没有物质,但是其实他还是有东西。只是人类观测不到。称为空

不论是色还是空。都是由最基本的宇宙最基本元素构成的。相虽然不同,但本质是宇宙最基本元素不同形式的组合而已。所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水不异冰,冰不异水,都是水分子构成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意思是说,如果能够看到所有物质表像后面的实质,就看到了世界的本源。就好像看懂了水和冰最后本质上都是水分子。当然这个看不是用眼睛看。

这个只是一个大概的意思,表述不是很准确。

具体的要在实际中去体验。去领悟。

“空”可以用语言描述吗?怎么样?

空可以用语言描述吗?我说可以,为什么呢?一般人的来说,这空怎么能用嘴说来呢?只能是心领神会,你这个人是在瞎砍胡说,我这么说你看一看是不是有道理,佛教中有这么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道家有,有无之说都是一个意思。

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怎么体会呢?下面我就用中国传统武术内功之说来给大家解释一下。真正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内功***是有心法的。

但又为什么中国传统武术现在和西方拳击比赛都不行呢。是因为传统武术很多心法的训练很难连炼成,一要吃很多的苦,还要有一定的慧根。所以难已承传,会得人就相对的比较少。所以由于一般练武术的人只练套路和打沙袋和炼速度的拳击手一比赛必输无疑。

长话短说,由于练心法的***比较难,但练出来以后,交手时,它可以在你身后做一个空,他也可以在你脚底下做一个空,在你脚下做这个空的时候,你瞬间就觉得掉进了一个万丈深渊,特别的害怕。这就是我用语言描述的空,你可以信也可以不信。

这个问题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不过,一定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

佛祖的“空”和老子的“无”还有数学上的“0”是一个意思吗?这样直接问谁也不好说,所以要找一个参考系才能正确回答。

参考《中国古太极文明是怎样对接一个真实的宇宙大统一论的?》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个问题有些玄妙,也很有趣。

首先澄清什么是“空”?怎样去理解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表述的方法就会不同。

一般的理解,按照辞海的解释,空最本真的意思是虚,即中无所有。用空间的概念来理解,是空虚能容受之处。

如果界定有上下左右的范围,这个“空”就很好描述了。在一定范围内,肉眼所见的,一无所有,既意味着空,可以描述,也可以呈现。比如诗词中的“夜静春山空”,“空山新雨后”就是山中无人,“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杯中无酒,是所谓空。

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描述,用对比衬托的方式,因为这样的“空”有相反与相对的词性,比如“满”、“实”等,可以用这样的意境映衬出空,那么这样的描述更有意趣,不直说空,但能体会到空的意味。

比如李白的诗句“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用过去宫廷上满满如花的宫女,衬托出现在王城旧址的空寂。还有王维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谷传音,更显得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更衬托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个“空”,用心感悟会更生动。

第二种理解是佛教中的名词。佛教认为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有它各自的因和缘,事物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常住不变的个体,也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故称之为“空”,佛教中宣扬的是“诸法皆空”,“观五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以悟“空”为进入涅槃之门。

这里的“空”就非常抽象,不懂佛经,没有领悟的人,恐怕难以描述,需请佛学界人士解释,不敢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