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赵国王族后裔,他的出身跟秦始皇差不多。秦始皇是秦国王族后裔,老爸子楚不受王室待见,被放到赵国当人质,跟吕不韦一个歌姬生下了秦始皇,名政,姓赵。赵高父亲也不受赵国王室待见,被放到秦国当人质,生下来之后姓了嬴。其实秦赵同源,姓嬴姓赵都行。后来秦始皇当了皇帝,改回嬴姓。赵国灭了,赵高改回赵姓。
赵高出身卑贱,尝遍世态炎凉,受尽屈辱挫折,所以从小很有志气。秦国是法治国家,自从商鞅变法后,以吏为师,学法律的人很吃香,秦始皇当了皇帝后加重了这一政策,所以赵高为了出人头地,刻苦攻读秦法,写了一本名叫《爰历》的法学专著。他的不懈的努力终于动达天听,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提拔他为中车府令。中车府令相当于皇帝的侍从车马班长,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甚至亲自为皇帝驾御,非皇帝绝对信任的腹心侧近不能担当。可见他和韩非李斯一样,都是靠法术上位的,一路人。
当时秦始皇最看重两个人,一个蒙恬,一个赵高,所以蒙恬成了公子扶苏的老师,赵高成了少子胡亥的老师,蒙恬和赵高因此结仇,赵高曾经犯了错还差点被蒙恬杀了,但是秦始皇把他放了,因为赵高工作勤奋刻苦,办事有力有序,用得着。
在始皇帝驾崩后,赵高伙同李斯冒天下之大不韪篡改遗照扶持胡亥登基称帝,之后诛杀公子扶苏、蒙恬、李斯更是加重了自己的权势,指鹿为马让各公卿大臣只听命于他,可谓是权势滔天了吧!居然诛杀胡亥,自己做皇帝,由此可见其人。
赵高在秦始皇死后究竟有多大胆,从以下几件事就可以提现出来:
一、篡改始皇遗诏逼死公子扶苏,立胡亥为帝二、铲除忠良,培养党羽,陷害李斯
随着自己野心的膨胀,赵高终于将目光转向了丞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了。随后赵高处心积虑的引李斯走进自己布置的陷阱,最终以谋反的罪名将李斯腰斩处死。李斯死后,赵高便名正言顺的登上丞相宝座,而秦二世则是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此时的赵高已经是秦王朝实际的掌权人。
三、***二世
由此可见赵高真是一个胆大包天的佞臣,不过最后赵高还是落得个被乱刀砍死,连累自己的族人被诛。
赵高是个什么官儿?
历史上,宦官当权乱政的不少,但像赵高这样,用有限的一点儿权力,抓住一个机会,把朝局彻底掀翻,进而导致庞大的帝国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赵高可是蝎子粑粑——独(毒)一份。
秦始皇死的时候,赵高的职务是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
秦官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太仆是九卿之一,掌管皇室的车辆马政,赵高就是太仆衙门里的。
赵高任中车府令,主要是安排调度皇帝的车辆事宜。有意思的是,除了管车,赵高还“兼行符玺令事”,就是说秦始皇的印信也归他管。官阶没有多高,权力却不容小觑,因为是皇帝的身边人,亲信。
话事人是粤语方言,意为说话算数,能拿主意的人。放在朝廷,应该指决策人物,除了皇帝,能称得上话事人的只有丞相了。
赵高权力不大,野心极大,利用秦始皇死在巡游途中的机会,先是用巧言蛊惑胡亥觊觎皇位,继尔用杀身之禍胁迫李斯同流合污。三人通同密谋,篡改秦始皇遗诏,逼死扶苏,让胡亥坐上皇帝宝座,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之变”。
沙丘之变时,赵高有“话事人”之实,却无“话事人”之名。
胡亥继位,升迁赵高为郎中令,掌管宫廷羽林军,经常在二世身边参与谋划朝政,离“话事人”地位又近了一步。
秦二世二年,赵高频频使用阴招陷害,李斯最终被腰斩于市,赵高升任中丞相,成了即将崩溃的秦王朝名副其实的“话事人”。
一个皇帝身边管车马的官儿,就敢野心膨胀,用阴谋诡计主导新君的废立,赵高的胆子大是毋庸置疑的,但赵高身上比胆子大更鲜明的特征是阴险狠毒。
伪造诏书、陷害李斯、***忠良、指鹿为马、逼死秦二世,赵高的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赵高绝对算得上史上第一权臣。
赵高其人
赵高曾因母亲的原因遭受刑罚,被收入“隐宫”,是宦官出身。秦始皇听说他勤奋好学、精通律法,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管皇帝车舆,同时让他教公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察言观色、逢迎献媚,很快取得了胡亥的信任。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也开启了权势滔天之路。
沙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出巡途中病倒,病情逐渐加重,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当务之急是选择国家的继任者。其中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加上大将蒙恬的支持,如果即位必将是一位贤能的君主。
随后秦始皇召来掌管印玺和发布命令的赵高,让他代拟一份诏书给公子扶苏,命令扶苏将上郡的事宜交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确定了扶苏的继任者身份。然而赵高与扶苏素来不和,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不利,而公子胡亥昏庸无能,容易被控制,便私下秘密扣押了遗诏。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驾崩,丞相李斯因秦始皇死在宫外而且继任者不确定,担心会引起天下大乱,于是封锁了消息,当时只有李斯、赵高等少数几个秦始皇的宠幸之臣知道消息。
赵高知道李斯是布衣出身,非常在意自己的前途,便故意拉拢李斯。赵高对李斯说“若扶苏上位,蒙恬必然会取代你的位置,而胡亥上位则可以保证丞相的荣华富贵”。李斯最终向赵高妥协,随后两人合谋以秦始皇的名义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名义让扶苏和蒙恬自裁。
扶苏不得已只能***,蒙恬、蒙毅被囚禁,威胁被清除了,接着赵高等人将秦始皇尸体运回咸阳,并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公告天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随后胡亥即位,即秦二世,赵高被封为郎中令,成为胡亥最信任的人。
铲除异己
秦始皇在位时,由于赵高会办事会说话,很套始皇帝喜欢,所以始皇帝给了他很大的权利,让他掌管着印玺 ,始皇帝死后,赵高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首先:篡改诏书,赐死扶苏,改立胡亥为帝,原本始皇帝是要把帝位传给长公子扶苏,但是赵高觉得胡亥跟过自己处过一段时间,人比较单纯,比较好控制,本身赵高就是保管印玺的,改诏书很简单。所以把诏书篡改了,赐死扶苏,改为立胡亥为帝。一个好好的储君就让赵高轻而易举的干掉了
第二:指鹿为马,大权在握。由于赵高有拥立之功,再加上胡亥这个糊涂虫,所以胡亥在位时把赵高立为丞相,这样赵高基本上就是大秦帝国实际的话事人,一切都是他说了算,有一次有人送来了一只鹿,结果赵高想打击异己,把说是马的都杀掉了,这样从此朝堂上所有官员都看赵高脸上,他说咋办就咋办。
第三:杀死胡亥,试图篡位称帝,秦末各地农民起义,秦朝的大厦将倾,赵高派他的心腹也***模***样的起义了,杀死胡亥后赵高由于玉玺一直在他手里,他也想去龙椅上坐坐,可能是天意民意都不答应他,最后只好放弃皇帝梦。
所以秦末赵高的胆子太大太大了。最后也没有落一个好下场被子婴所杀。
揭竿而起,汉语成语,原意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其结构为偏正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
“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西汉·贾谊《过秦论》)
后人据此提炼出“揭竿而起”这则成语。
我是北派说书人,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回答不尽人意,欢迎大家用砖来拍,回答顺了您心意,欢迎点赞关注。
首先评定魏忠贤的功与过,要从主管方面讲,万历三十二年的时候,东林党一伙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开始讲学,唉?这么一整,喜欢谈风月的明朝文人觉的这个圈子蛮高大上的,也就纷纷的加了进去,说实在的,你弄个圈子,哪个不是为了圈钱?逐渐的这伙人随着圈子的扩大,结实了南方不少的金主,逐渐的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而在朝中,东林党前期排除异己,几乎将朝中的文官全部拿下,到了天启年间已经形成朝中一股子敢与皇帝硬杠的势力,你说皇帝怕他们干什么?直接都杀了或者赶出去就算了,唉?这样的还真不行,那时候的文化人大多数都和东林党有所牵连,再者说来,你一下将朝中东林党清理干净,谁给你干活啊?新手上来你国家政治体系肯定要瘫痪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再遇上个乱局就麻烦了。
所以当时的天启皇帝受够了东林党朝堂上怼他,说白了自己想要实行一下自己的规划,一句话就让东林党人给否决了,自己发脾气吧,朝堂上东林党人直接跪下来,个你死杠,你还不能惹众怒,热了众怒就没人给你打工了,所以有学者认为,当时明朝晚期,已经有了君主立宪制的萌芽,你还别说,到了崇祯年间,崇祯除掉魏忠贤之后,大肆重用东林党,几乎都东林党说了算,这个欧洲议会国会有什么区别?
唉?天启皇帝不傻,虽然搞不过东林党,但是可以慢慢的拆呀,但是自己又不能亲自动手,这个时候,魏忠贤横空出世。
至于魏忠贤的出现并非偶然,天启要做自己的事儿,就得用自己的人,他赋予魏忠贤东厂的最大权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魏忠贤搞东林党。
东林党资金最大来源是大地主和大商人利益集团,所以魏忠贤就***搞这些人,当初东林党为了自己的金主,或者说自己旗下的产业,将巨额税赋都嫁接在了老百姓身上,他们尽情的偷税漏税,给自己利益最大化,魏忠贤一上台,***的在地主和商人身上刮油,反倒减轻了在百姓身上的税赋,毕竟魏忠贤是底层爬上来的人,虽然是小混混出身,但是对底层的生活还是了解的,只是在对付东林党的手段上,尽是流氓手段,非常之黑,纵然这样,但是东林党的手段,又怎能见得了光?
但是东林党没办法,只是将这份心中的不甘向着一些王爷宣泄,诸如当时的崇祯帝,毕竟崇祯帝也是拿东林党的好处的,你以为当时的王爷只吃朝中的供奉的?那样会饿死,他们也有自己的买卖,有买卖自然和东林党走的近,所以当时还是王爷的崇祯,打心底就对魏忠贤很不满。
后来天启帝死后,崇祯上位,仅仅几个月时间便是将魏忠贤弄死,东林党再次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