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天下分封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金百镒,珠二斗。而张良把金珠悉数转赠给项伯,使他再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说服项羽。这样, 刘邦建都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
同年七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依计而行,烧掉了沿途的栈道。张良此计,可谓用心良苦,它为刘邦的巩固发展和日后东进,取得了重要的保证。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关公渡过荆江,遇见一位老者,询问天下形势,老者回答:“天下大乱,鼠目寸光之辈在狂妄作威,但愿你能带领众人求得一丝片时之明。”
关公听后陷入沉思,决定暗度陈仓,以求反攻蜀汉。
他伪装成老农,孤身潜伏于陈仓山中,并以忍辱负重的精神,忍受了长达数月的寂寞与痛苦。
最终,关公收集了足够的情报,并筹备了反攻蜀汉的***,最后成功地攻下了蜀汉,成为了三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这个故事成为了“暗度陈仓”的成语典故,意为隐蔽、秘密地进行行动。
暗度陈仓故事可概括为“韩信在章邯未察觉的情况下攻打下了陈仓”。
“暗渡陈仓”指不加掩饰地公开做某事,以吸引对手的注意力,从而方便从事某个实际要展开的行动而不被发觉,以达到迷惑对手的目的。
常常用来喻指通过正面活动来迷惑对手,而暗地里展开其他活动,以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在句子当中充当谓语、定语。
暗度陈仓故事概括:
传说楚汉用兵,汉王刘邦率军南下汉中,把途经的栈道都烧掉了,以示不再回军北上,与项羽相争。不久又表面上要重修栈道,暗地里却出兵偷袭攻占了楚军据点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回到关中咸阳。后比喻暗中进行某种活动。
暗度陈仓是一种用计谋战胜敌人的成语。
据传,战国时期赵国将领***策划人李牧率领大军攻打敌国秦国,在即将遭到大败之际,他***用了出奇制胜的战术,将秦国主力放过,封锁了秦军的退路,然后引导秦军掉进了一个陷阱:一座名叫陈仓的山,李牧在山上埋伏了大批树桩,点燃后引发烟雾,让秦军以为有大军在后方,导致秦军惊慌失措,因而轻松取胜。
这个典故也成为了成语“暗度陈仓”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