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如下:
收复先机已失
***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统一中原和江南之后,南方虽靖,但此时回头对付契丹,已失了良机。此时的辽国已不是辽穆宗那个昏庸残暴君主当政了,而是被称为中兴之主的辽景宗在位,他革旧布新,励精图治,很有作为。宋朝想向柴荣当年一样轻易击败辽国已不现实。连统一辽之附庸北汉都打了三次,两次战败,最后太祖死之后第三次才勉强胜利统一。随即太宗在燕云之战惨败而归。
太早打压武将
太祖出身自武将,又是黄袍加身的来的江山,对具有军权的大将很是忌惮。所以有宋一朝都是文职高于武职,拔高文官,打压武将。有个时间点很有趣,宋建国于公元960年,可是“杯酒释兵权”发生在961年,也就是说只过了一年宋太祖就解除诸多为他黄袍加身大将们的实权,且不说令武将们寒心,但说指挥本身就是个大问题,且看后来宋太祖北伐之恶果!便是明证。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焉能保持战斗力!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如何高效指挥!
以守成防内为国策
由于对五代军阀割据的教训深刻体会,以至于宋太祖立国策之时的大政方针其实便有些矫往矫枉过正了。让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代军人掌握地方行政,极大弱化武将地位,在军事统领上又不断削弱将领权限,最大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设三司分散宰相的权力,让牵制和制衡发挥到了最大效果。最终也达到了太祖预设的目的,终宋一朝,没有大规模的内战和武将叛乱的情形,对内效果可以说是很好了。可是,他忘了还有强大的外敌……北方强大的***。他用全部的韬略在防“内部”问题上,多重制衡,彼此的牵制,官僚机构臃肿,文人领兵,军队不断失去去战斗力,造成宋朝重文轻武,积贫积弱,失去了抗争强敌入侵的强大能力。冷兵器时代,重文轻武的文化之邦,如何与以武立国游牧民族战斗,这也是宋亡国之由。
故而,以上是太祖不能收复幽云的原因,即使他没有“烛影斧声”的那场猝死,若是制度不变,机遇不得,也无法收复易守难攻的幽云十六州。
一家之言,如果觉得我讲的还不错,希望点个赞和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努力的最大动力!谢谢。
幽云16州又称燕云16州,是燕(幽)州、蓟州、瀛州、莫州、涿州、檀州、顺州、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共十六州的总称。
从地理上看,幽云16州的地势高于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易守难攻,长城防线也穿插于其中。可以说,这里是华北平原里丘陵山地。从历史意义上来看,自秦汉以来,幽云16州就成为了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战略要塞。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旦游牧民族攻破这里,就可以凭借骑兵的威力,肆意冲击华北平原各地。五胡乱华时期,鲜卑族就是从这里南下;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也是凭借这里防御契丹、突厥。北宋建立以后时期,宋太祖、宋太宗都试图夺回幽云16州,但均没有成功。幽云16州的丢失对于新生的宋朝来说,就像婴儿的先天残疾。
五代10国时期,辽河流域的契丹族逐渐崛起。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帝国,对中原虎视眈眈,但一直没有能够突破幽云16州进入中原。936年,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向契丹借兵推翻后唐统治,主动将幽云16州割让给了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后来,石敬瑭借助契丹人的兵力建立了后晋王朝,然而他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契丹人也是从幽云16州这里南下灭晋的。此后的数百年里,拥有幽云16州的辽国对中原造成了长期的威胁。
宋太祖建国以来,认为幽云16州的丧失在地理上非常不利于宋朝。他出身于行伍,对于辽国的军事实力有清晰的认知,不愿意轻启战端。最开始,宋太祖试图通过购买来收回幽云16州。他下令国库每年把多余的绢积累起来(古代的绢常可以等同于货币),等到积累到一定的数目就向辽国购买。同时,宋太祖也想到了第二条方法。如果辽国不乖乖地合作,到时候再发动战争也不迟。所以说宋太祖在位的整个阶段里,由于宋朝比较克制,宋辽的关系还比较好。比如在宋朝统一南方的过程中,辽国就一直没有在后面捅刀子。
遗憾的是,宋太祖的梦想却没有实现。***6年,不到50岁的宋太祖离奇去世。他死后,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凭借着宋太祖之前打下的基础,宋太宗勉强完成了南方的统一。可是野心勃勃的宋太宗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他却又想通过战争收回幽云16州。***9年,北宋消灭北汉国,并向北汉的宗主国辽国发动大举进攻。宋军的主动挑战遭到辽国铁骑痛击,不仅没能完成收回幽云16州的战略意图,连原先攻下的州县也丢了。此战成为了宋、辽两国正式撕破脸的导火索。
宋太宗在位时期,多次伐辽都是为了夺回幽云16州,可是无一不遭到惨败,损失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高粱河之战中,宋军的主力被辽国铁骑分割歼灭。宋太宗本人则脚部中箭,狼狈逃回汴京。可以说,宋太宗也没有完成幽云16州的战略目标。***读《宋史》时,曾读到宋太宗讨伐辽国的事迹,他评价宋太宗说:“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