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公正无欲。
毅:果敢坚忍。
木:性情质朴。
讷:说话迟钝。扩展资料:《论语·子路》篇名句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释义: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2、欲速则不达。
释义: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释义: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其中了。
4、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说,刚毅木讷的形象就近于仁德了。注意,“近”很关键,不是说刚、毅、木、讷就是仁者了,而是接近于仁者,“近”是孔子很考究的用字。“刚”就是不屈于物;“毅”就是坚韧,刚强坚韧。“木讷”,“木”就是质朴;“讷”就是迟钝,言语不轻易出口。既质朴讷于言,又刚强坚忍,这种人近于仁者,但还不完全是仁者。
因为仁者是很温润的,此时刚毅木讷还只是仁者之质,还未得仁者的全貌,真正达到仁者以后有一股温润之气,此时刚毅木讷的状态已被化于无形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赏析
孔子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这里首先必须是刚毅果断,其次必须言行谨慎,这样就接近于仁的最高境界了。这一主张与孔子的一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八》中的原文是:“刚毅木讷,近仁。”意思是指一个人性格坚毅、不轻易改变,但言语较少,比较内向,这样的人近乎仁慈。而“巧言令色”则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四》中的原文是:“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指那些能够巧妙运用言辞,表情得体,很少有人能如此高明,这样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仁慈之人。虽然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但是它们分别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中,含义也不同。
这句话的出处是《论语·里仁篇》。
这句话是孔子在与***子路的对话中所说的,讲的是怎样才能算得上是“仁”。
孔子认为一个人必须有刚毅的品质,但同时也不能缺乏和善的语言和温和的表情,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仁”。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个人品德和行为的问题,这些思想和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仁”的概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和观点,以提升个人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
“刚毅木讷近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是:意志刚强、性格坚忍果决、言语谨慎而迟钝,这些品质接近仁。而那些喜欢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人,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把“仁”和人的朴素气质归为一类。

名句出处:第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第二句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