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时期书生弃笔从戎是为了什么?
千古文人侠客梦
文人和侠客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两个群体,历来统治者最烦、最怕的就是这两个群体,司马太公在《史记》里也早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中国社会只要这两个群体一旦联合,必然天翻地覆。
在中国国民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奇异的人格,即侠客人格。关于侠客人格,中国的文人最为敏感,也许是由于侠客与文人表面上相距千里而实质上一脉相通的缘故吧。中国的文人对侠客最为向往,如唐朝诗人贾岛就曾写过: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不过,这是在冒虚火。看上去豪情万丈,实则气球一只,顶不了事。文人之无用,文人自己就看得很清楚。“百无一用是书生”“万言不值一杯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话,说得可谓痛彻心肺。每当国家有难的时候,弃笔从戎者总是少数。令人敬仰的大文豪苏轼就曾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言壮语,流泽至今,但苏轼一生未亲临过战场,大多数文人也都如此。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就是一员勇将,组织义军抗金,闯军营擒叛徒如人无人之境。唐代大诗文家皮日休也曾参加过黄巢起义。据说水泊梁山义军的创建者之一白衣秀士王伦也是秀才出身。
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地位一直很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文人地位滑坡了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 这个问题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看。 一、如何界定文人?古代指舞文弄墨之人,除了吟诗撰文的文人墨客,还当包括私塾先生和读书之人。当今时代,文人概念当应宽泛理解,笔者以为广义的文人指文化人,包括作家、教师、编辑、记者、***界文化人等。 二、文人地位滑坡,可能指的是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经济界人士和商界精英闪亮登场,出色的业绩、频繁的亮相、优厚的薪酬,使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远远甩开了科学家、作家、教师等(当然***界人士除外,这是个特例)。 三、如果文人仅以狭义的文坛作家为例单说,那么他们对社会贡献出的思想解放、破除樊篱、启迪后人心灵的精神价值是无法用政治地位和经济价值去衡量的。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文坛上作家们开始以冷静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开阔,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应运而生。从“***”扩大化、“大跃进”、“***”等一个个***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 一批重量级的作家应运而生,王蒙、蒋子龙、张承志、张贤亮、张炜、张一弓、张洁、谌容、茹志鹃、陈建功等,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青年作家。其创作的作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学期刊也蓬勃发展。作家的主体意识、文体意识觉醒,文思泉涌;作品主题广泛,题材多样,有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在社会反响热烈。八十年代的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华章。 四、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大潮风起云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如今由于信息传播载体发生了变化,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早已不再是单一的纸质印刷品,新的媒介吸引了受众,同时也出现了演艺界明星的风光再现,时代在发展,阅读习惯在改变,造成了文化人分类的裂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