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干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干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正在黄州谪居的苏轼读到这首词时,也被此词被打动,说道,“此老乃野狐狸也"。一般人会觉得苏轼骂王安石“野狐狸”,其实“野狐狸"出于禅宗,原指不识正法的旁门歪道,但也可以用来赞叹不拘常规,意思王安石已修炼至化境,苏轼此言听上去是“骂”,其实是由衷的赞美之词,“羡服之语”。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人称王荊公,汉族,北宋临川盐阜岭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干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病逝于江宁钟山。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改革家,伟大诗人,唐宋八大家。曾经两次拜相,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打击豪强,改善民生,割除积弊,重振军队,因受到利益集团强烈反对和阻挠,加上改革太激进而跑偏,最后未能完成变法。而在王安石死后仅42年北宋灭亡。
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正是在他改革失败后的晚年所作。此篇不仅抒发了他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已仿佛感到亡国的征兆,而意犹未甘。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上阕写金陵所见,下阕写金陵所想。把景色、历史、思想三者搭配融合,堪称千古名篇。
正在黄州谪居的苏轼读到这首词时,感叹道:“此老乃野狐精也”。其实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褒扬,说王安石词作已经成精了;二是挖苦,人已罢相,都在野了,还想改革,想成精吗?
苏轼欣赏王安石诗词,但反对王安石变法。这也表明了苏轼在政治上短见,远不如王安石。若王苏联手,可能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增。但历史不能***设,只能让人唏嘘不已。
在唐宋八大家里,估计没有哪个人能像王安石一样,和人共事能招来满身仇恨,也没有谁能像苏轼一样,不论同事还是群众都交口称赞。这样的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矛盾。
才学方面,两人可说是惺惺相惜。苏轼读了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赞叹“此老乃野狐精也”。王安石对苏轼的评价,也是“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然而在贡举考试上,两人的意见大相径庭。王安石认为考试应当取消诗赋,因为年轻人闭门作诗赋对解决实际问题毫无帮助,即便当了官也难当大用。苏轼则认为诗赋的韵律容易考校,而且历朝历代都以诗赋取士,同样选拔出不少人才。
但王安石的改革措施的确具有优势,变法结束时,不仅这些改动都保留下来,还一直沿用到后世。
而熙宁变法对两人都有不小影响。苏轼因为反对变法多次遭贬谪,因此民间也多有苏轼与王安石的龃龉猜想,最有名的就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了。
这个故事提到苏轼探访王安石,在人家书桌上见到一首没写完的诗,觉得其中“吹落黄花满地金”一句不符合生活常识,于是续了两句取笑他。结果王安石就把人贬到黄州,让他自己看满地铺金的菊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