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军出自于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意思是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现在指代全军,冠及位居第一的意思。
勇冠三军的三军指的是:上军丶中军丶下军。
这是形容中国古代的三军,而不是指现在的陆丶海丶空三军。
古时候的军队除了骑兵也就是步兵的,当时所说的三军就是指全部的军队。
所谓上军就负责开路铺桥丶侦察丶军需供给的部队,中军就是统帅所率的主力军,而下军则指工匠丶民工等…
似乎没有“冠勇三军”这种说法,似应为“勇冠三军”。三军,古有中军、上军、下军,这里指全军。“勇冠三军”意思是勇敢为全军之首。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有时也作“勇贯三军”,这里贯通“冠”。如《封神演义》里有“吾想黑虎身有异术,勇贯三军,吾非敌手。”
三国志里勇冠三军的名将不多,三军分前军,中军,后军。只有大规模的战役才出动三军,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三国志里万人敌只有关羽张飞,勇冠三军的只有在官渡之战中的关羽斩颜良称之为勇冠三军。关公纵马提刀直入军中,兵士分开,直到颜良面前,颜良束手不及,被关公刺杀,跳下马割下首级而回,三军莫不敢动。三军最重要的是前军,统领前军的是顶级大将,也就是先锋大将,攻守兼备,也是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关健。中军为统帅所在,有优势兵力和预备将领支援前军,发号施令,有一名武力高强将领负责统帅安全。后军为后勤粮草保障供给,有一位能力较强的将领负责安全运行,以防敌军偷袭。在三国演义里勇冠三军的将领就多了:如吕布、最著名的就属颜良了,曹方三军慄然。还有赵云、马超、张飞等等。
古时三军指前军、中军和后军。
1、前军。
前军就是先锋军,乃先头部队,负责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也负责侦察打探敌人的行踪和讯息,可以携带部分军需物资。
若遇战斗,完全可以应付,但规模往往都不大,都是小型战斗。
2、中军。
中军便是主帅所在的大部队,乃全军的大脑,负责指挥和调动全军。拥有大部分作战兵种,如骑兵、步兵和水兵,在一场战役里,起决定胜负的作用。
中军地位最高,也最为骁勇善战。
3、后军。
后军即后勤,其任务主要负责部队的军用物资供应,如兵器、粮食、衣服被褥等。
后军人员组成不完全是士兵,还有工匠和民工(负责杂役),兵员不够用时,民工也要候补上去打杖的。
首先在这个成语当中的“三军”应当指的是全军的意思,表的是概述。谈到古代的兵制,在西周时期,据《周礼·夏官·序官》记载:“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周天子式微之后,诸侯军队大增,这个提法也不再准确,但是基本上还是延续了下来。到了三国时期,据《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 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在儒家的礼教开始流行之后,无论是坐朝天子还是地方的实力派为了笼络人心基本上都要遵循礼制法则。所以一般诸侯的军队大多只称三军,所以在这个成语当中也只是成为三军。
而为了区别于三军,天子的六军则显得更为细致复杂。《三国志》成书于西晋,按照西晋的官职设置,六军指的是“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而当时当中的领军将军,护军将军,骁骑将军在曹魏时期都是守护朝廷中央的武装,而左右二卫和游击则是在地方的野战部队,所以,当时的三军很可能指的就是“左右二卫和游击”
另外,这一成语应该最早出自汉代李陵的《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当时指的三军就应该是左、中、右三军。指的是军队驻扎时的具体排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