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底抽薪,就是去火止沸之道。
同样的道理,面对气焰喧嚣的强敌,虽然不可能一下子阻挡它,却可以设法削减敌人据以成气候的各种因素,从根本上瓦解它。我们来看一个历史典故。
北宋时期,驻守汉州的一部分宋军发生兵变,放火杀入营中,叫嚷着要杀掉知州和兵马监押。这两个官员畏惧变兵,不敢出头露面。眼看全城百姓就要因此横遭劫难,通判薛长儒挺身而出,劝告变兵们说:“你们都是有妻儿父母的人,为什么要做这种连累妻儿父母的事?凡是没有策动兵变的,可以无罪,站到一边来吧!”变兵们听到这番话,不由得变报复上司之心为顾虑家小之想。于是,绝大部分人都站到一边不动,为首的几个兵变策划者见大势已去,只好鼠窜逃命。薛长儒以赦免无罪的许诺和念及家小的呼吁,争取大批附从者脱离兵变行列,避免了更大的***。这一明智的举动,实际上就是釜底抽薪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临河度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译文:站在河塘边,看着鱼儿在水中欢快知地游来游去,幻想着鱼儿到手后的场景,还不如回去下工夫结出一张渔网以***,让愿望实现。
扩展资料: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结构相似的句子有扬汤止道沸,不如釜底抽薪。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把锅里开着的水内舀起来再倒回去,使它凉下来不沸腾,不如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存在着。
这是因为历史上存在许多杰出的领导者和智者,他们在危机时期表现出色、智慧过人,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典故。
例如有《三顾茅庐》、《空城计》、《关公赚城》等故事,它们讲述了智者不畏艰险、不惧强敌的故事,给人们留下了闻之既悦又叹的印象。
除此之外,历史上也有许多例子,如巧妙的思维、出类拔萃的才能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他们让人们在思想深度和行动经验方面获益匪浅。
第01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第02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03计 借刀***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 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0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 声东击西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第二套〖敌战计〗
第07计 无中生有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 暗渡陈仓 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围魏救赵: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的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1.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典出自淝水之战。
2.田忌***,
3.围魏救赵。
4.***途伐虢,典出晋侯***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
5.望梅止渴,
釜底抽薪的意思指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下面整理了釜底抽薪的典故,供大家参考。
釜底抽薪的典故
南北朝的时候,东魏大将军侯景举兵反叛,遭到朝廷军队的攻打。侯景于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萧衍,请萧衍前来增援,结果又被慕容绍宗指挥的东魏军队打败。
侯景最后只得带着剩下的几百人投降梁朝。东魏的魏收为这事写了篇奏章,他指出对侯景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必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没有接受这一劝告。后来侯景果然又叛变了梁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