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的,大房的子女不争气,二房三房子女争气些,四房与二房三房曾经不愉快,巨额遗产***难避免,但是我们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和平相处,已经有那么多财富了,不要争斗,如果有争议的干脆都放弃捐给国家,专用于扶持贫困人员,还富于民,多积善缘,利于后代
“道”是什么?
就是自然界运行规律,一切事物都应按道的规律运动,也可以理解为哲学中的“辩证法”。具体的体现就是“对立统一”。
“一”是什么?
可以理解为“源头”就是宇宙产生前的一种状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称那种状态为“太极”。是自然界原始、混沌的一种状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象生八卦。用八个卦象,又演绎出八八六十四卦。易经的六十四种卦象,能够阐述说明世界上任何一种状态和事物。
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把自然界划分为“阴“和“阳”两种属性,阴阳交融,此消彼长,即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
一切依据“道”而运动,运动中阴阳平衡就是最佳的稳定状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违背了“道”,会受到"道"的惩罚。说的直白些,食用野生动物就是违背了“道”,就会遭到“惩罚”。
这里的阴阳,是相对的阴阳,不是一成不变。比如,男人属“阳”,是指在家里,到了单位,男人就有可能属“阴”,因为他在单位不是领导。领导面前,领导属阳,他就属阴;同理,女人在家里属阴,到单位就有可能属“阳”。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己身份不同,阴阳的属性会不断变化。应该阳的时候,你阴了;应该阴的时候,你阳了,不能摆正自己位置,都违反“道”。所以就有了“才不得施”、“能不得使”、“职不得升”……
因势利导,顺势认为,知己知彼,把握节奏,按照事物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具体体现。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好就好在特别点中了“道”和“一”的关系,很多人模糊不清。而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有理有据的说明白“道”和“一”的关系。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以上这一段话是孔子在《系辞传上》说的话。理解孔子的话,最好的途径就是在《系辞传》里找。如果到老子《道德经》里找,舍近求远。况且老子讲的道和孔子的道,在不同的具体语境下指向也有差别。
孔子《说卦传》里讲,……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所以结合上下文,孔子讲“一阴一阳之谓道”,指的是天之道。这个天之道是不能用“一”替代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只能说的天道。天道需要参悟。而“一”是表象的,不能代表道。
而孔子在《论语》里说过一句话:吾道一以贯之。证明了孔子心中“道”和“一”的含义很明确。
那为什么说“天人合一”,不说天人合道呢?其实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其实已经在“合乎道”了!天道和人道都是大道的一部分。古人说“天人合一”,是特别强调人道要符合天道。不能逆天道而行。强调顺天应人就体现了这种思想。而《易经》六爻就是天地人三才。“……兼三才而两之,故《易经》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孔子在《说卦传》里讲的很清楚了。
一点个人见解。
希望能够帮到你!
从“阴阳学说”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宇宙间任何事物都有一阴一阳两个方面,好比有男有女,有正面有反面,缺一不可。“孤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相互作用下事物才生长、发展和变化。
“上古三皇轩农羲,天始有柱地有基。腹虚与实疗民饥,心塞与开植民彝。保民性命专厥司,握生杀权名曰医。万事万物有偶奇,一阴一阳之所为。”元朝人方回用一首形而下的《送医工郭耕道》揭示了这个形而上的“不可说,不可说”的“道”。
生生不息,循环不已,乃道也。道,即阴阳消长、互动互变的宇宙间的法则,即规律、准则、定理、定律、法度、规范、规则、规定、效应、现象、方法、办法等。
道与一的关系,可以从而二个方面来审视:
其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不是道与一,一个为从属关系,一个是并列关系。道是根本,“一”是“道”的派生,“不可执一为定象”。
其二,“一”等于“道”。《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葛洪在《抱朴子•地真篇》中进一步解释:“一能成阴生阳,转步寒暑,春得一以发,夏得一以长,秋得一以收,冬得一以藏。其大,不可以以***阶;其小不可以以毫芒比也。”
至于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还是一阴一阳之谓“一”,真是个“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的问题,我个人倾向并认可第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