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当了皇帝后,西部巴蜀蜀王公孙述及陇西的隗嚣对东汉的威胁很大,光武帝建武八年,刘秀亲率大军讨伐隗嚣,隗嚣大败逃西域。
刘秀命令大将实施他的“得陇望蜀”的***,继而进攻巴蜀,势如破竹,消灭了蜀王,使巴蜀归汉。
是
东汉初年,隗嚣(ao)割据陇地,公孙述割据蜀地,自立为王,二人相互勾结,对抗朝廷.建武八年,光武帝刘秀与大将岑彭率军攻破天水(今属甘肃省),岑彭又与偏将吴汉把隗嚣包围在西城.公孙述派兵来援救隗嚣,驻扎在上邦(gui),光武又派盖延、耿弁包围之,自己回兵东归.回到京都,刘秀给岑彭去信说:"两城若下,便可带兵向南击破蜀虏.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意思是平定陇后不应满足,紧接南下平定蜀.后来"既平陇,复望蜀"就演变为成语"得陇望蜀",意思也变成形容得寸进尺,贪心不足了.既是褒义词,又是贬义词.
得陇望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欲望得到更多的东西,不满足于已经拥有的,类似于“贪心不足,进而得罪人”的意思。它的出处则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整个中国进行划分为三十余个郡,给官吏立功奖赏,而很多人为了争功建设,就追求更高更高的官位,互相攀比,心不足而想得到更多的地盘。
得陇望蜀(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东观汉记·隗嚣传》。
“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陇:今甘肃一带;蜀:今四川一带),后成为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2];本为中性词,后多含贬义。
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常用以形容那些“贪心不足蛇吞象”的人。
出自《东观汉记·卷二三·隗嚣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不是“登陇望蜀”,是“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汉语成语,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
成语释义
得陇望蜀,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后成为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
陇:今甘肃一带;
蜀:今四川一带
成语出处
《东观汉记·隗嚣(áo)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一说,语出《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山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一发兵,头须为白。”《东观汉记》成书于东汉本朝,《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当以前者为源。
后来人们将“既平陇,复望蜀”简化为成语“平陇望蜀”,也作“得陇望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