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颈之交的典故,刎颈之交的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历史典故 2024-03-26 22 0

刎颈之交的成语故事?

刎颈之交的故事就是说武将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当时蔺相如受赵王的委托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并将和氏璧完璧归赵而受赵王受用,廉颇心生嫉妒,多次找蔺相如的茬,蔺相如以国事为重避免了矛盾,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后来就成了刎颈之交。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记载着秦国的一次大胜利。秦军攻打楚国的时候,楚国的一位将领虞聃,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勇猛无比,令秦军陷入被动。虞聃的英勇表现引起了秦军的敬畏,秦军的将领李斯,最终拿出一份利益给虞聃,让他投降。虞聃接受了李斯的条件,于是他和李斯握手结为血海深仇,也就是“刎颈之交”。

刎颈之交的典故,刎颈之交的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刎颈之交最初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投降行为,投降者向胜利者低头,象征着他的无奈,也表示了他的忠诚。后来,这个成语开始用来形容一种不可动摇的友谊,表达出双方间的忠诚和结盟。

刎颈之交的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刎颈之交的典故,刎颈之交的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缨贤的门客蔺相如,受赵王派遣,带着稀世珍宝和氏璧从邯郸出发出使秦国。他凭着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得到赵王的赏识,封为上大夫。

后来,秦王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会,想逼迫赵王屈服。蔺相如和廉颇将军力劝赵王出席,并设巧计,廉颇以勇猛善战给秦王以兵力上的压力,蔺相如凭三寸不烂之舌和对赵王的一片忠心使赵王免受屈辱,并安全回到邯郸。赵王为了表彰蔺相如,就封他为上卿,比廉颇将军的官位还高。

这下廉颇可不乐意了,他认为自己英勇善战,为赵国拼杀于前线,是第一大功臣,而蔺相如只凭一张嘴,居然官居自己之上。廉颇很不服气,就决心要好好羞辱他一番。

刎颈之交的典故,刎颈之交的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蔺相如听到这个消息,便处处回避与廉颇见面。到了上朝的日子,就称病不出。有一次,蔺相如有事出门在回车巷遇到廉颇。廉颇就命令手下用各种办法堵住蔺相如的路,最后蔺相如只好命令回蔺相如府。廉颇就更得意了,到处宣扬这件事。

蔺相如的门客们听说了,纷纷提出要回家,蔺相如问为什么,他们说:“我们为您做事,是因为敬仰您是个真正崇高的君子,可现在您居然对狂妄的廉颇忍气吞声,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听了,哈哈一笑,问道:“你们说是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将军厉害?我连秦王都不怕,又怎么怕廉颇呢?秦国现在不敢来侵犯,只是慑于我和廉将军一文一武保护着赵国,作为赵王的左膀右臂,我又怎能因私人的小小恩怨而不顾国家的江山社稷呢?”

廉颇听说后,非常惭愧,便袒胸露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向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便成了同生死共患难的好朋友,齐心为国效力。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