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夏总甲
夏总甲也是薛家集的农民,担任总甲这个职务刚刚一年的时间,虽然不是什么官,但是能和当官的打交道,所以在薛家集就是当然的领导人了。
新年正月初八,薛家集的村民们集中在村口的观音庵里商讨闹龙灯的事情。夏总甲作为重要人物,自然是最后出场了,在众人都到齐了之后,夏总甲来了:
“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
这个形象确实不怎么样。长相没办法改变,关键是穿戴也太不讲究。但是,这不影响他在村民面前吹牛。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
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他是一个很有钱但却吝啬胆小的人。严监生的性格中不仅有吝啬的一面,也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
他的正妻王氏病后,他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害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得窝囊。
到21世纪,人们对严监生的评价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贪婪吝啬"形象,更是一个多面复杂立体的中性人物。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个朝代的最高学府。按当时朝庭法规,监生必须是贡生或荫生才有资珞入监读书,何谓荫生,是指依靠父祖辈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当荫生。监生也可用钱捐到,就和现在自费上大学道理一样。这种监生叫捐监。贡生,是古代科举时代,在府州县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生员,通过考试升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称为贡生。意思为以人才贡献滘朝庭,故,称为贡生。在明清两代,贡生分有,拔贡,选贡,恩贡,岁贡等,故名思意。但统称贡生。由此可见,监生是官僚子弟凭父辈官职而内部招入的荫生。还有员外地主阶层拿钱捐买的,叫捐监。是拿钱买的监生。贡生是通过科考从秀才中按成绩优异,升入国子监的生员。真正的贡生有真才实学,监生有一部分不一定有真才实学。谢谢邀请,望参考。
我这样来给你捋一捋吧。
儒林外史内容的时代所处清代。
严贡生是《儒林外史》中一个哄吓***、无恶不作的人物。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经典的吝啬人物。
监生和贡生都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就相当于国家的高等大学。
但二者又有区别。
一般而言,科举考试的流程是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贡士,贡士考进士。(注意贡士不是贡生)
而在秀才考举人这个程序里,没有考上举人,而成绩又比较靠前的,就可以被选到国子监去读书,这就是贡生。也就是说,贡生就相当于举人的副榜。
而一般而言的监生是一来没考上举人,二来成绩也达不到被选到国子监作为贡生读书。但是家里有钱,就可以花钱捐一个监生。相当于现在自费上大学。
明清时代,贡生和监生都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但二者由于产生的方式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称呼。
贡生是由府、州、县学升入国子监的生员,他们称为贡生,意即贡献给皇帝的人才。贡生又有不同的类别,如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监生一名起源于唐代。明朝时,监生的产生是在学政主持的考试中录取。但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允许纳粟入监,也就是不一定要考试,而是通过向国家捐款的方式获得。清朝时,纳粟入监更为普遍,渐渐成为一些有钱却读不进书的富家子弟的出路之一。
按规定,贡生和监生都要到国子监上学,并享受每月由国家拔给的廪膳,以及按时节发放的衣服及赏钱,但到了后来,监生往往不到国子监读书,而是徒有虚名。
综上,贡生大多是凭能力考取的,监生大多是用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