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兵必胜为什么,哀兵必胜的原因

tamoadmin 历史典故 2024-05-29 21 0

哀兵必胜是孙子兵法吗?

哀兵必胜是孙子兵法里的一种,而这里的“哀兵”不是指悲哀的军队,没有生还希望的队伍,或者是被人逼入死角的军队,很多人都是这样错误的理解的;这里的哀兵而是说带领这支队伍的统帅懂得敬天爱人,有慈悲之心,能把对方和自己同等看待,不忍心乱杀无辜,错杀一人。

“哀兵必胜”其实并不是孙子兵法里的内容。

为什么哀兵作为人类所能拥有的最强兵种,却不是《孙子》中所记载的用兵法则呢?因为哀兵根本不是一个兵法准则,而是一种人性。

哀兵必胜为什么,哀兵必胜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有人性的民族是不可能产生,或者培养出哀兵的。

哀兵必胜,哀者胜矣。哀从何来?

哀兵必胜成语典故?

【出处】春秋·李耳《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哀兵必胜为什么,哀兵必胜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成语故事】汉朝时,汉朝的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的军队发生战争。在公元前六十八年,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夺了车师,匈奴也派骑兵袭击车师。

  听到这个消息,汉宣帝赶忙召集群臣商量对策。在群臣中有两种意见:将军赵充国主张攻打匈奴,使他们不在骚扰西域。而丞相魏丞则不以为然,他对汉宣帝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的边境。我们边境上的老百姓生活困难,怎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车师去攻打匈奴呢?况且,我们国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不但有天灾还有人祸。官吏需要治理,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在增多。现在摆在眼前的事情不是去攻打匈奴,而是整顿朝政,治理官吏,这才是大事。”

  接着,魏丞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错误主张:“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回灭亡。”

哀兵必胜为什么,哀兵必胜的原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纳了他的意见。

释义

指悲愤满腔的军队勇于抗敌,一定能打胜仗。

出处

《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例句

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哀兵必胜的一个典型例证。

成语出处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州。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典故一

著名的官渡之战就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例子。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士兵少,粮草不济,本来在战争中处于劣势。可是曹操不断鼓舞士气。同时袁绍轻敌,骄傲自负,不仅使得自己乌巢粮草被烧,也使得自己在官渡之战中大败。

这说明心态对战争的影响实在太大,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时刻注意自己的不足,保持跌入低谷也不放弃的斗志,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精彩的人生。这就是哀兵必胜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

典故二

越王勾践的故事,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使越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可是吴王对此却毫不警惕。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带领精锐部队倾巢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之兵留守国家。越王勾践大败吴国军队,夫差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四七三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求降不得而***,吴国灭亡。面对失败和耻辱,越王勾践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东山再起。洋洋得意容易使人骄傲自满,从而走向失败的深渊。

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