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亭位于长沙岳麓山下岳麓书院东面200米处。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自卑”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以勉游人。亭为正方形平面布局,为传统框架结构,四面为土质筑墙。
自卑亭位于长沙岳麓书院大门前200米、 东方红广场东北角的绿荫丛中。前面是碧波滚滚,浩瀚北去的湘江,后面是岿然屹立、满目葱绿的岳麓山。这是旧时通岳麓书院的入口,修有牌楼,上嵌宋真宗御书“岳麓书院”石匾,沿途铺石板,直达书院大门处。 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在路旁建自卑亭,供行人歇足之用。嘉庆17年(1812年),岳麓书院院长彭名曜移建于通向书院道路的正中。现存自卑亭为清咸丰11年(1861年)建造。 自卑亭亭名源出《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迩”,近也,“卑”,低矣。意说人的道德修养方法,好比长途跋涉,须从近处开始;好比攀登高峰,须从低处开始。 今日之自卑亭,已无昔日“一夫当关”之雄风。隐藏在绿荫丛中,显得孤独与凄凉;包围在高楼之中,显得渺小与忧伤;饱经岁月风霜的无情拍打,显得斑驳与颓废;四周杂草丛丛,显得冷落与懊丧。如梭的人流沿着西侧的水泥道匆匆而过,奔向岳麓书院,对路下的自卑亭,投来的是漫不经意的一瞥。
长沙自卑亭
自卑亭在岳麓山下今湖南大学广场右前方。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长沙郡丞赵宁倡建。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故名。
中文名
长沙自卑亭
地点
湖南大学广场右前方
名称来历
取“若登高必自卑”之意
建立时间
清康熙二十七年
指的是2022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两会"绘就了大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正在积极推进的"一带三道十八廊"(剑川古城、大理古城、巍山古城及相关古镇、古村历史文化名城不范带,环洱海生态廊道、环苍山国家步道、千年茶马古道及苍山十八溪生态绿廊)建设项目令人瞩目,"千年茶马古道"即为"三道"之一。
三道十八廊是指云岭北麓茶马古道中的三条重要交通路线,其中一路位于大理市内,另外两路则分别贯穿大理市的北部和东南部。
每一道廊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貌。
其中十八廊则是指在这三道廊线上的十八个历史文化古镇,这些古镇保存着完整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手工艺,是了解大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些古镇包括喜州、汉中、祥云、洱源、永平、漾濞等。
大理一带的三道十八廊保存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是旅游者了解和感受大理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重要地点。
大理一带三道十八廊是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古建筑群,包括南诏十八廊、崇圣寺三道和龙池三道。
这些古建筑群建于南诏和大理国时期,历经数百年的历史变迁。
南诏十八廊是元代建筑,由十八座木结构廊房组成,琳琅满目的装饰雕刻,充分展示了南诏文化的瑰丽。
崇圣寺三道是大理国时期的建筑群,分别是金殿、白塔和五贤庙三个部分,是体现佛教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龙池三道是又称清凉寺,也是大理国时期的建筑群,其中的寺庙、道观、别院等十八处建筑,被誉为滇中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这些建筑群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珍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