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炎张天的典故,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17 5 0

三国志中周瑜的记载?

记载见于《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五年,策薨,权统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烟炎张天的典故,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分此二人,各置一方,大事可定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

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瑜少精意於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正史中火烧赤壁的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谢邀。

烟炎张天的典故,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写了公瑾;杜牧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唐宋的人应该都认为火烧赤壁的是周瑜周公瑾。

苏轼和杜牧没看过《三国演义》,他们比明清的人更靠近东汉末年,更靠近真相。他们是文人,自幼曾攻经史,他们把赤壁与周瑜连在一起。

正史写得很简略,不像《三国演义》用好几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前前后后。正史中诸葛亮是否有功劳于赤壁之战?没有明确证据说明诸葛亮的重要性。至于借东风,是***家为孔明说大话。

烟炎张天的典故,烟炎张天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一个重头戏,从庞统献连环计、周瑜和黄盖上演苦肉计、黄盖献诈降书到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再到曹操兵败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等等,使得赤壁之战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对于诸葛亮的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刻画得非常成功。以致于后世之人把火烧赤壁的功劳都记在了诸葛亮的名下。

第二,其实,这只是***的演绎,在真实的历史中,赤壁之战的胜利应该说是孙权和刘备两方力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场战役的谋划、实施过程中,孙权和刘备以及手下的文臣谋士、武将军士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才取得了胜利。如果单纯把赤壁之战的胜利算到诸葛亮或者周瑜头上,都是不客观的,也是对他人的不公平。

第三,如果就事论事,我们单单追问火烧赤壁的计策是谁最先想出来的,作为正史的《三国志》记载语焉不详,我们可以参考《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记载,“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预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从《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应该是周瑜部将黄盖的计谋,周瑜是拍板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