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感悟,命运多舛的感悟句子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7-23 5 0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触?

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通过少年不识愁与中年识尽愁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备受排挤、报国无门又无处诉说的痛苦,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遭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游于博山却无心满眼风光,国事日艰,却无能为力,满腔愁绪,凝滞于胸,遂题词于博山道中壁。一个“愁”字 ,两相对比,浅率真,意深委婉,读毕掩卷,感慨横生。

上阙,回忆少年事,阅浅不识愁。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峥嵘岁月,怎信有“愁”字。偶作儿女态,寻愁觅恨,登高赋文,装模作样也说愁。为下阙作好铺垫。

命运多舛的感悟,命运多舛的感悟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下阙,坎坎人生路,蹉跎中年身,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愁闷痛楚付瑶琴,弦断有谁听!挑灯看剑英雄事,更与何人说!忆往昔,叹今吾,豪爽快语人,也只得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天凉好个秋”!

尤其是“欲说还休”四字,直入人心!笔者已年近五旬,工作繁杂,考评扰心,业绩挂心,人言烦心,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嘴上说不得,脸上显不得。每天只得高高兴兴出门 ,快快乐乐返家。

一面对老人不敢言

命运多舛的感悟,命运多舛的感悟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高兴的事,可以让老人分享一下。忧愁的话,怎敢让老人知道,他们又帮不上忙,徒增担心与牵挂。只能风轻云淡报平安,欲言骤止展笑颜!

二面对子女不能言

少年不识愁滋味,怎解成人琐碎事,说来未必能听心里去。即便善解人意又能怎样,还能指望孩子们给你做心理疏导吗?想想还是不说的好,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吾知之,吾不言。

命运多舛的感悟,命运多舛的感悟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阅读,使人共鸣,令人释然!

辛弃疾的这首诗,在年轻的时候去读,感觉并不强烈。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往往感悟就会越来越深。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人在年轻的时候,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前途无量,这是个积极进取、无所畏惧的年龄,也是个喜欢表现、张扬的年龄。

年轻时的我们,心怀远大,憧憬未来,喜欢学习古人的慷慨激昂、豪情壮志。我们爱说、爱写,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到别人面前,让别人了更多地解自己,以证明自己的实力。我们讲了很多,写了很多,但都没有亲身体验,只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所以言辞虽然华丽,但内容却很空洞。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我们成年之后,阅尽人间百态,尝遍酸甜苦辣,什么都看透了,什么都明白了,话到

嘴边,却又不知道说什么 了,只好随便客套一下:“今天天气真好!”。为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人生其实就是那么 回事,大家心知肚明就好,看透不要说透,说出来就没意思了。

我年轻时话很多,整个家族里的哥哥姐姐,加起来都没有我一个人话多。我每次回到老家,不管去谁家串门,都是我一个人在讲,讲起来没完没了,别人都很难插上嘴。我就感觉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见识太广了,总想讲给大家听。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发现当时的自己很幼稚。因为当时所讲的东西,都是从书本上学来的、从老师那学来的,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理解的很浅薄、很片面。所以年龄越大,话就越少。因为遇到不明白的人,对牛弹琴,你说多少他也不明白;遇到明白的人,心领神会,你不用说他也明白,所以就越来越感觉无话可说。

01

读诗词,思自身。

青春,是青涩而苍白的,标榜着自我和忧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想当初年少无知,以为心中的那点情怀大似天,如今想来太不实际,自寻烦恼到无病***了。

也许正是因为当年的迷茫,才促使自己不断地去寻找答案。为何愁?如何摆脱愁?

找着,找着,已经人到中年。

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愁无处可说,也无从说起;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何说?说了别人未必能懂,懂的人也不一定能帮到你,还给对方添了担忧和烦心。不如不说。

你有你的苦,别人有别人的辛酸,每个人都是个体的。很多事,只能自己承担。

后来再细想,除了生死无大事,人生不过如此:

辛弃疾的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全文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如果真正想要读懂这首词,就必须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时所著,那时候他常常闲游在博山之中,一路上放眼四周风景优美层林尽染,而词人却身在景中不识景,面对美景无心赏玩。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无心赏玩呢?原来当时眼看国家即将不国,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又不能为国出征等,想到这些万千愁绪涌上心头无法释放,便在博山道中的一处石壁上题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一千古流传的词来排遣愁绪。

这首词突出了一个“愁”字,以“愁”为主线贯穿全文,感情直率又不失委婉。上阙和下阙之间的过度情节曲折,娓娓动人。这首词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作者在词中写道:人年少的时候不知道忧愁是什么滋味,总喜欢登高望远。喜欢登高望远,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想说却说不出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接连用三个“愁”字,看上去是表达自己的愁闷的心情,实际上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忧愁。词人力主抗击金军,恢复中原,而当时的朝廷被投降派把持,他的一腔热血无处安放,在朝廷无论怎么力争抗金也没有用,他的抗金主张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最后被劾闲居有苦无处诉。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了词人的愁到了极点的心情,“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色入心即为愁。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者不能直抒胸臆,只能借助秋天天气来说出自己的愁绪。语言含蓄深沉,值得细细品味。

古词今读,虽然少了些忧国忧民的情绪在里面。但是在实际生活在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愁绪,在学习、工作、婚姻等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人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愁”的成长过程。年少时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全然不知什么是愁。等长大尝尽愁滋味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就在这首古词之中了。

读了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你有什么感想?

(原创)辛弃疾《这首词出自《稼轩词编年笺注》第二卷,《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共有三首,是其中的第二首。

这首词是稼轩对自己半生恰如其份总结的写照。也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概扩。

每个人在少年时期都是懵懵懂懂,无论生活如何艰辛,思想都是单纯、天真的。就连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沒条件上学读书,都不知道优愁是什么。这正如诗人所作"少年不认愁滋味"。这位伟大的词人是如此,更何况我们常人呢!

辛弃疾由于祖父当时不得已在金人统治下做事,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这些一般穷人所过的日子。少年时的辛弃疾更没有尝试过"愁“是怎么个滋味。为了创作出新的诗词,于是,做出一幅忧愁的样子,硬说是心中烦愁,把这种"愁"写入词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辛弃疾的祖父经常带着他登高远望,指点江山,在他幼小的心中便产生了一种对金人铁蹄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的愤恨。

于是作者十六岁便在金人面前舞剑,将金人吓得魂飞魄散。二十一岁便"壮岁旗旂拥万夫”立下了赫赫之功。

可是,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只能将一腔热血富于自己的创作中。

这首词的主题是一个"愁”字,少年时的"愁"是强作的愁,成人后的愁却是刻骨铭心的"愁"。但是这种"愁”"欲说还休"。

对于常人来说,也与诗人一样,成人后的愁,也是"欲说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