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是什么

tamoadmin 百业资讯 2024-09-03 4 0

天心取米是什么意思?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

民间流传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在中国的汉朝,汉武帝刘彻登基后,北方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就是匈奴,这个匈奴,一直对中原这块肥肉虎视眈眈。有一天,汉武帝接到匈奴送来的一份“战书”,汉武帝打开一看,只见纸上写着四个字“天心取米”。汉武帝有些蒙,没看懂是什么意思,便召集文武大臣研究这个纸条,研究了很久也没有人知道纸条上写的是什么意思。无奈,汉武帝便张榜向民间高人求教。

这时候,宫中有一个叫何塘的小官看到了这个告示,便揭下了皇榜。守护的士兵一看有人揭榜,赶紧向皇帝禀报,说有人揭榜了。汉武帝立刻派人将何塘带进来。汉武帝问何塘 : “你真的明白“天心取米”这四个字意思吗 ”?何塘叩首道 : “陛下,小人不仅明白,还有破解之法”。汉武帝一听,非常高兴,赶紧说 : “速速给朕道来”。

何塘不慌不忙的说 : “臣以为“天”者是指我们天朝,“心”,是指我们的中原,“米”,就是指陛下您,所以,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他们要来夺取陛下的龙位 ”。

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武帝一听,感觉很有道理,就继续问道 : “你说你有破解之法,快说来给朕听听”。何塘说道 “请陛下赐给小人一枝笔,小人写给陛下,陛下一看便知”。汉武帝随即派人拿来一枝笔,递给何塘,何塘挥笔便在“天心取米”这四个字上面各加了一笔,说道 : “小人已经改完,请陛下查看”。汉武帝拿过来一看,纸上“天心取米”四个字不见了,变成了“未必敢来”。汉武帝也非常聪明,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何塘将“天心取米”第一个字“天”字加了一个竖,就变成了“未”,第二个字“心”,加了一个丿,就变成了“必”,“取”字上面加了“乛”,变成了“敢”,而最后一个字“米”,加了一个横,变成了“来”字,这样一改,“天心取米”马上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武帝一看,龙颜大悦,随即派何塘将这张写着“未必敢来”的纸条送回匈奴。

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匈奴首领本以为汉武帝看不懂纸条的意思,看懂了也不敢应战,没想到竟然会将“天心取米”,改成了“未必敢来”,看来大汉朝真是人才济济,不可小觑啊。大汉朝里这么多的人才,怎么可能没有重兵防守呢?想到此,匈奴首领心虚,便放弃了进攻中原的***。

这是一个现代人编撰的古代故事。

故事其实很简单,起源是在西汉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族想南下侵犯汉朝,但一时间没有合适的理由,于是匈奴单于想了一个歪点子,不过最后的结局却是“班门弄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班门弄斧的典故出处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来与中原的汉族相比,匈奴族的文化水平就不高,更是被汉族人视为“北蛮”,想挑衅汉族,偏偏要用自己的短处碰汉族的长处:跟汉族比文化、比玩文字游戏。

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

话说匈奴单于派了一个使者来到西汉京城长安面见汉武帝,别的话也不多说,直接呈上了一幅字:天心取米。

然后别的话也不多说,匈奴使者就这么走了;留下了一脸懵的汉武帝和文武百官。

匈奴人是走了,可是这“天心取米”是什么意思啊?

显然匈奴人不怀好意,但到底他们想要说些什么意思呢?

汉武帝召集满朝文武商量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堂堂天朝上国,竟然在最引以为傲的文化领域被野蛮的匈奴人坑了,这要是传出去,岂不是被天下人耻笑。

无奈之下,朝廷只好广发英雄帖,召集天下奇人异士来解答“天心取米”到底是什么意思!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一个叫做何塘的小官员勇敢的揭榜,自告奋勇来到汉武帝面前说自己知道匈奴人的意思,并且自己还有退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