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护细行王昌龄,不护细行 释义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9-14 4 0

自由散漫的诗人?

自由又散漫的诗人有惠特曼,他一生做过众多职业,比如印刷工、乡村教师、木匠、房屋销售员、***职员等等,他真正靠写诗养活自己的年头并不长,他的诗很多都是在劳作之余写就的。

王昌龄其人的性格是不拘小节、随意散漫。

他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经常率性而为,干出些***违规的事情来。比方说,有的史料称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不护细行,屡见贬斥”。

不护细行王昌龄,不护细行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昌龄 (698年—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闻王昌龄左迁至蓝关?

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不护细行王昌龄,不护细行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不是蓝关,是李白的作品。

不护细行王昌龄,不护细行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李白送王昌龄的诗里,为什么写的是“闻道龙标过五溪”?而不是“闻道昌龄过五溪”?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在这句“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里的“龙标”二字是地名,而不是王昌龄的名讳或字之类的。那李白为什么要写这么一首诗送与王昌龄?俩人是什么关系,交情如何?此诗当时是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写的呢?这些问题,就让寒柏陇卧子为大家细细解答一下。

【一】王昌龄其人其事

王昌龄(公元约690—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唐玄宗***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及第,官为补秘书郎。***二十二年又中宏词科,授官汜水尉,迁到江宁丞。晚年的时候晚节不修,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任龙标尉。后打算告老还乡,经过毫州(今安徽省毫县),为刺史闾丘晓所***。

王昌龄擅长七绝句,风格雄浑、豪迈,他写的七绝被人们誉为“神品”。描写唐代边疆将士军旅生活的边塞诗,是王昌龄最佳的作品,尤其以写边塞、闺怨、移情者为世人所传诵。在***、天宝年间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中第四首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出塞》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诗句,都很好的描写了唐朝将士在边塞大漠保卫边境,战士在万里之外戍边布防的情景,和坚决不让敌人越过边境滋扰侵掠豪迈的气魄。

【二】此诗内容简析和背景介绍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