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石成金的意思:神话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头一点使石头变成金子,多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也说点铁成金。
一诺千金的意思: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老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登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为叶县尉,秘书氶,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任國子监教授,政治主张与苏轼相接近,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改官,知吉洲太和县,曾游三祖山山谷寺,因取寺名为号,自号山谷。
黄庭坚在文学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是江西诗派的领袖,虽然在主观上想反对晚唐,西昆的柔弱华靡的诗风,但由于作者脱离社会生活追求艺术枝巧,"搜猎奇书,穿穴异闻"走上了以***反对***的错误道路,而他提倡"无一字无來处""安排一字有神",提倡"点铁成金"和"夺胎挽骨",以及创作拗律等理论,形成了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在创作上讲究枝巧,讲究学问,可以医治空虚不学的毛病,为知识分子所爱好,所以在北宋后期诗坛上发生过不小的影响,直到明清两代还有人模拟。
但他的缺点是脱离了生活把创作引上岐路,給后来的创作造成不良影响,黄庭坚的诗歌,由于刻意追求新奇,诗句多用冷辟典故,给人的印象是生硬嗨涩,缺乏思想内容,不易理解,但他的新中也有诗风清新的作品,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中的"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此外如《寄黄几道》《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那是由于作者屡遭贬滴,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因而能写出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诗篇来。
奉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宗”的江西诗派,还未成派时,在创作理论上,风头便甚劲,对宋未的诗坛影响极大。而不论由宋入元,由明至清,其都追随者众,至近现代更是备受推崇,习诗者取径山谷,曾一度成为潮流。
“字字有出处,句句有来历”。“点铁为金,夺胎换骨”。这些话都是江西诗派的创作主张。实质上是由黄庭坚提出的其中一种近体诗的创作方***。
“点铁成金”今日已是一个成语,其出自山谷《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就近体诗的创作而言,简单来说,就是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通过重新组合,化出新的意境意蕴。
事实上,古人留下的很多意象,经过时间的沉淀,有的成了典故,有的已带有特定的意思。比如“柳”就是离别的意象。此一意象体系,至今日已成为诗词的核心文化价值之一,我们很难去将这些意象改变。就正如现在我们不能将“雨打芭蕉”、“梧桐落叶”这些秋日愁苦的意象,作为欢乐喜庆的描述。
如何将古人留下的意象意典,通过重新组合,写出新意,“点铁成金,化腐朽作神奇。”这也是今日的习诗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附上一联,看看山谷是如何用江湖、夜雨、桃李、春风这些陈旧的常用意象,化出新意的:
1.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意旨。筒言之,黄说就近体诗创作主张,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诗句,通用换化手法,重新组合,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化出具有新意境、新意蕴的诗句,也可说"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髯奴的胡须,而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王版纸》诗句,"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化用空谷的清风,来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这就有了新意。
2.对后世的影响。
(1)北宋后期,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猛烈攻击"西崑体"(西崑体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新的探讨,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是务求争新出奇,摆脱西崑体***。然而,他们由于长期书斋生活,社会接触面狭小,使之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走上另一种***。
黄诗虽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自创一体,然而其生新瘦硬,为其特征风格,终不能象苏轼的诗,气象阔大,高山大河,风起涛涌而成奇观。
(2)黄庭坚在诗论中说,"诗者…其发为汕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不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取消诗歌的战斗性作用,使诗的创作,走上脱离现实的,片面追求艺术的道路,偏离诗***新运动的方向。
谢邀。回答题主所问,在这里谈两点。
1.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的意旨。筒言之,黄说就近体诗创作主张,借用古人既定的意象、意典、诗句,通用换化手法,重新组合,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腐朽为神奇,化出具有新意境、新意蕴的诗句,也可说"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如王褒《僮约》以"离离若缘坡之竹"形容髯奴的胡须,而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王版纸》诗句,"王侯须若缘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化用空谷的清风,来形容王炳之,那闻声不见嘴的大胡子,这就有了新意。
2.对后世的影响。
(1)北宋后期,黄庭坚的"江西诗派",猛烈攻击"西崑体"(西崑体诗人,讲究声律、对偶,辞藻),在立意、用事、琢句、谋篇等方面,作新的探讨,他们不满足于寻常典故的运用,而是务求争新出奇,摆脱西崑体***。然而,他们由于长期书斋生活,社会接触面狭小,使之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的创作道路,走上另一种***。
黄诗虽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在艺术上自创一体,然而其生新瘦硬,为其特征风格,终不能象苏轼的诗,气象阔大,高山大河,风起涛涌而成奇观。
(2)黄庭坚在诗论中说,"诗者…其发为汕谤,侵凌,引领以承戈,披襟不受矢,以快一朝之愤者,人皆以为诗之祸,是失诗之旨,非诗之过也。"取消诗歌的战斗性作用,使诗的创作,走上脱离现实的,片面追求艺术的道路,偏离诗***新运动的方向。
但是,在受到真情实境激发时,他依然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篇,摆脱刻意好奇的习气。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衰,生入瞿塘滟滪关。来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上面所述,友们如何看?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说,是指对待古代或者前代诗文的继承学习和创造发展。
一方面倡导学习,反对照搬。要向前人学习,前人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但不能“生搬硬套”,“嚼人吃过的馍”是不香的。不发声明,直接就用,严重者还有“文賊”之名。
二方面提倡创新。在前人诗文基础上,写出新观点,新意境。
“点铁成金”,也就是点石成金。在诗文上的应用主要就是:“炼字”和“炼句”。比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等,都是换过一字,始得风流。
“夺胎换骨”,在诗文上的应用就是:立意。如第一个写“女人如花”是一个人天才。以后再说的,只能说是引用。但你可以说:“女人如月”、“女人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