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出兵攻晋,前锋在安徽寿春洛涧被晋军打败。苻坚登寿春城瞭望,看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兵,认为遇到了劲敌,因而感到害怕。后来就用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整个故事是这样的: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苻坚,率领90成兵马,面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第一代迎战。秦军前锋苻 融攻占寿阳{今安微寿县}后,苻坚并自率领八千名骑马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中他的后续大宫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春华秋实国的布防情况豆瓣菜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在军未到达之胶袭击洛涧(今安微淮面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苻坚得知洛涧第一代几,晋兵正向寿阳而耿,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汉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 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边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有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的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他是弱兵呢\/”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向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军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打败北归。这一战,便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这个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当时,前秦的苻坚战败后,逃跑时,只要看见有风吹草动,他就觉得有东晋的伏兵,惊恐万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晋书·符坚载记》有:谢石等以既败梁成,水陆继进。坚与符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谢石等人乘着战胜梁成的形势,率领军队从水陆两路继续北进,符坚和符融登上寿阳城观望东晋的军队,看见军队阵容正齐,将士也很威武,又望北边的八公山,看见山上的草木都像晋军的将士,就回过头来对符融说,这是十分强大的敌军,咋么能说敌人少呢?他感到战胜敌军无望,面露惧色。
成语的意义:符坚率八十万大军南下,十分骄横,结果却被八万人马的晋军打的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以至于把山上的草木当成军队。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肥水之战。后来人们就用“草木皆兵”形容人在恐惧的时候,神经过敏,发生错觉而产生的紧张情绪。有了一种疑神疑鬼的感觉。
欢迎点评,批评指正!
谢提问
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
可能来源于战争年代总结出的经验。形容也可以利用草木的优势与价值,以此来迷惑和阻碍敌人,也可以起到士兵与武器的作用。比如:火攻、设置路障、水中搭载等等……著名的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就是利用了材草做的***人,固定在船上,择一雾日,在可视的范围内,给对方造成了错觉,以为是敌人来偷袭,紧急应战,大量的箭如雨点般的射向了牵绊着草人的船上,无损一盾一矛,不伤一兵一卒,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利用***象迷惑了敌人,智慧蒙骗了敌人,策略战胜了敌人
公元388年,苻坚于晋军著名的淝水之战在开战间,苻坚和符登在寿春城的城墙上,看见八公山上的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觉得就连晋军驻扎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像晋军一样那么有规矩,感叹八公山的草木都像军人一样,这就有了草木皆兵一说。淝水之战苻坚大败逃走路上听到风的呼呼声和鹤的鸣叫声,又有了风声鹤唳这一名词。我认为草木皆兵一词按当时的说法有点长他人威风灭自己士气之嫌,虽然两军对垒不能轻敌,但是决不能从心里的想象中就败给对手。按照现在的理解,草木皆兵常常比喻某种政策被执行时过于严肃、认真、苛刻的一种现象,人们戏说为有点草木皆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