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不爽打一城市名,屡试不爽打一个数字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11-09 2 0

为啥古代中国,反间计屡试不爽?

何止是中国,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反间计一直屡试不爽!

《孙子兵法》第十三章,叫做《用间》,专门论述间谍的重要性和如何用间,认为打仗就要“多用间”!就是要高度重视使用间谍。

关于间谍的重要性。孙子讲到,

屡试不爽打一城市名,屡试不爽打一个数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致意思是,打仗是特别烧钱的买卖,关系天下苍生。必须要提前掌握敌方情报。而提前掌握情报,必须依靠了解敌人情况的人,也就是间谍。



这里主要说一说,反间!

反间是对敌人派来的间谍,我方因势利导反过来加以利用。往往能收到奇效。

屡试不爽打一城市名,屡试不爽打一个数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敌方派过来的间谍,本身就得到了敌人的信任,了解敌人的弱点,破坏性更大。

我方已经发现对方派来的间谍,但是并不戳破他,而是故意泄露一些错误或者虚***的情报,利用他将这些错误、虚***的情报传递给敌人。从而欺骗、诱导敌人。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的故事。周瑜识破了蒋干的间谍身份,将计就计,故意让他偷走两封书信,致使曹操上当受骗,杀死蔡瑁张允,自断一臂。

屡试不爽打一城市名,屡试不爽打一个数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种很常见。一方间谍被发现以后,被敌人策反。反过来为另一方服务,向原来的阵营传递***消息,为现在的阵营刺探情报等等。这就叫做双面间谍。

反间计,三十六计之一,在古代战争中大放异彩,许多战争形势的扭转都是依靠反间计完成。

那么,在古代中国,反间计为什么能够屡试不爽呢?

我们先来看几个反间计失败的案例。



  1. 燕昭王礼贤下士,得良将乐毅,乐毅接连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想要离间燕昭王、乐毅君臣,甚至蛊惑时为太子的惠王,诬陷乐毅有谋逆之心。燕昭王勃然大怒,鞭打太子,并向乐毅赔礼道歉,乐毅深受感动,誓死为燕昭王效力。
  2. 乐毅的祖先乐羊,曾效力于魏国。乐羊率军攻打中山国。有人用反间计劝说魏文侯,将乐羊换掉。弹劾乐羊的进言,足足装了两大箱,但魏文侯不以为然,依旧将乐羊委以重任,乐羊也不负所望,消灭了中山国。

我们再来对比几个反间计成功的案例。



  1. 同样是乐毅,燕昭王去世后,燕惠王继位。惠王记恨乐毅,而乐毅又久久不攻下即墨,田单又派人离间燕惠王和乐毅。有人告诉燕惠王,乐毅想要自立为齐王。燕惠王不满,要求召回乐毅,乐毅自知惠王居心叵测,逃去了赵国,而田单也因此成功收复齐国全部城池。
  2. 项羽有谋士范增,屡屡击败刘邦,让刘邦头疼不已。刘邦向陈平请教,陈平便以反间计除掉范增。陈平买通楚军散布谣言,说亚父范增没有被封王,心存不满,想要和汉王刘邦联合。之后,项羽使者来到汉军阵营,陈平故意撤走美味,用粗茶淡饭招待了楚国使者,并说,我以为你们是亚父范增的人,原来只是项羽的人。项羽知道后,不再信任范增,范增生气之下,决定告老还乡,结果死在途中。

我们总结一下反间计能够得逞的原因吧。



  1. 燕惠王之所以换掉乐毅,除了昏庸,更多的是乐毅功高震主,而且从表象看已经没有多大作用,毕竟齐国只剩两座城池便会灭国。
  2. 而燕昭王时,情况不同,燕昭王需要依靠乐毅来一雪前耻。乐羊也是如此,魏文侯需要乐羊来讨伐中山国。
  3. 反间计多用于敌方占优势的情况下,若敌方本身处于劣势,那么反间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毕竟在这种情况下,君王怎么会将自己的救命稻草推开呢?
  4. 反间计得以实施,也许并不是君王的过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领兵在外,拥兵自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这也是反间计能够成功的一种间接原因吧。

有个理论叫做“囚徒困境”,小时候暑***作业上就有过这个问题。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五年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二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十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最终导致纳什均衡仅落在非合作点上的博弈模型。

由图可以,大家都不认罪,对大家最有利,谁都知道这一点,

但是,因为无法沟通,也不可能信任对方,他们心里都会想,

如果我抵赖,而对方认罪了,那对方免刑,我一个人20年。

如果我认罪了,对方抵赖,那我就可以免刑(都有侥幸心理)。

退一步,如果都认罪了,也不过是一人十年而已,比我二十年少一半。

我不相信对方能抵赖。

所以,都知道两人同时抵赖最优,但是,基于个人利益,我认罪最好,

反间计属于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或者势均力敌、敌方势力很强大的情况下,***用的策略。之所以屡试不爽,根本而言,还是反映了人性的弱点。那就是人性多疑,不相信自己的盟友或者部将、臣僚,彼此之间产生嫌隙,自相残杀,为敌所乘。

反间计也称为离间计,***用此计的前提是有“间”可离。如果敌人密不可分,那么离间计就无法使用。

这一计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就以曹操离间马超、韩遂为例,简单说一下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拒曹操。

当时,韩遂的儿子、马超的父亲兄弟都在许都作为人质。

韩遂与马超的父亲,曾经是铁杆的兄弟,因为利益问题哥俩闹茬了,马超的母亲还被韩遂杀死。马超与韩遂是有杀母之仇的,但为了利益,马超不顾父亲兄弟的性命,对韩遂说:“我不要父亲,你也别要儿子了,我给你做儿子,我们一起对付曹操。”

韩遂就信了,联合马超抗拒曹操。

韩遂、马超首战就被曹操击败,马超就想划河为界与曹操议和,被曹操拒绝。马超求胜不得,就提出送子为人质,再次求和。

贾诩就建议曹操***意应允,麻痹对方,***用离间计,离间马超、韩遂。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解答。

小司马讲史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反间计,所谓反间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名将都擅长使用反间计,从而除掉对手,获取战争上的胜利。在历史上,三国名将孟达就是被人用反间计除掉的。

孟达原为蜀将,后来投靠了魏国。曹丕死后,曾获重用的孟达倍感失落,整天郁郁寡欢的。蜀国丞相诸葛亮了解到孟达的情况后,***意许下承诺,如果他愿归降,可以不计前嫌,他以前犯下的错可以不予追究,并且还能获得重用。孟达得到消息后,兴奋异常,意欲率兵归蜀。也许是高兴过了头,他不小心泄了密,被一个与他不和的将领告到了司马懿那里。司马懿听说后,心里也是一惊,他知道孟达能征善战,是一员实力悍将,此时投靠西蜀,无异于壮大了诸葛亮一方的军事实力,于是司马懿就写信安抚孟达,说他会在魏帝面前替他美言,给他加官进爵,让他不要有杂念。写完信后,司马懿就暗中遣军进讨孟达。后来,孟达兵败被杀,也纯属咎由自取。

曹魏名臣刘晔有评孟达:“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
而西蜀名臣费诗对孟达也是差评:“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

在西蜀和曹魏都不受欢迎的孟达,被人用反间计除去,死不足惜。其实在历史上,被对方用反间计害死的名将数不胜数,比如袁崇焕、斛律光、白起、李牧、岳飞等。

在历史上,为什么反间计屡试不爽呢,这里面有以下几个原因:

1.由于麻痹大意,致使关键的信息被对手轻易得到,尔后被对手加以研究利用。

2.古代的军事将领忠君思想较为浓厚,他们明知道是对手设下的圈套,却不敢在帝王面前冒犯龙威。

3.在古代行军打仗中,要想获胜,拼的就是智慧。使用反间计,可以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许多名将乐于使用反间计的原因。

4.在古代,人们没有手机、电话、电脑,信息不是很通畅,有时候关键信息的核实需要一段时间,这就给对手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