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局促:拘束、拘谨的样子。举止拘谨,内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的样子。
例句
他生平第一次对着这么多人讲话,局促不安地不知把手放在哪里才好。
多数孩子到了陌生人家里,都会感到局促不安。
局促不安: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出 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鲁肃局促不安。”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三回:“只见文老爷坐在那里;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很觉得局促不安。”
近义词
忐忑不安、惘然若失、缩手缩脚、扭扭捏捏、局促不宁
反义词
无拘无束、恰然自得、举止大方、心安理得
局促不安发音 jú cù bù ān 释义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拼音:
jú cù bù ān
解释:
局促:也作“侷促”;或“跼促”;拘束;不自然。形容举止受约束、不自然、不安静的样子。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2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
语法:
局促不安,汉语成语,意思是拘谨不自然,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出自《东周列国志》。
中文名
局促不安
拼音
jú cù bù ān[1]
注音
ㄐㄨˊ ㄘㄨˋ ㄅㄨˋ ㄢ[1]
出处
《东周列国志》
局促不安发音 jú cù bù ān 释义 局促:拘束。形容举止拘束,心中不安。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昭公虽不治罪,心中怏怏,恩礼稍减于昔日。祭足亦觉跼蹐不安,每每称疾不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