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99年任德国外交大臣的布洛成说过一句“名言”——“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 蓝色天空 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有自己阳光下的地盘。”
2、改变世界格局
谈论“德国”发动一战的目的,很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德国”并不是一个如臂使指的整体,德国内部存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党派、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一战以前德国政治制度上独特的“二元体制”,更使得包括战争在内的外交政策,往往是这些不同集团之间拉锯和斗争的副产品。
这事要从一战的四十多年前说起。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统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着手对德国政治制度加以改革,以便缓和普鲁士与被其统一的西部、南部德意志邦国之间的矛盾。
当时欧洲不少君主制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开放选举,但往往将选举权限于中上层有产阶级的范围内,下层阶级与无产者往往没有投票权。俾斯麦认为,如果德国也***取这种做法,将会让中上层支持的自由派政党得利,引起君主和保皇派的不满;所以他干脆直接推行全民普选,希望通过受保守派地方士绅影响比较大的农村选票,来压制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和自由派政党。
俾斯麦的这番改革,使得德国立法机构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于同时期其它欧洲国家的民主特征:广泛的投票权、多党竞争的周期性选举、大规模的竞选活动、以及议会对财政预算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可以说,在制度层面和社会发育层面,俾斯麦改革为德国真正的民主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德国***内阁的任命权、以及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决策权,却仍然完全保留在君主手中,不受到议会的管辖。在大多数重要的政策议题上,君主和***内阁可以通过暗箱操作,轻易地绕开议会和民意的约束,并反过来操纵民意的走向。特别是在军事行动方面,议会与公众对***和军方高层的意图完全一无所知,也无从问责。
这种议会与***“二元化”的体制,既给保皇派精英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又放大了民主化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威胁。一方面,每当***的预算案遭到议会的质疑和阻挠时,保皇派精英便通过对外国军事威胁的夸大、对殖民行动好处的鼓吹、或者对内部“人民公敌”——比如天主***、犹太人、社会主义者等等——的指控,来操纵民意、影响议会选举,进而在议会中通过自己提出的预算案。
另一方面,随着民众参政意识以及对君主制不满情绪的加强,以及社会民主党等进步党派力量的崛起,保皇派越来越坚信,民主化将让自己输掉全部家当,只有通过战争动员,才能将民众拉拢到君主和***一方,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思路与动机的推动下,德国***高层一步步迈向了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掘坟墓的结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说是德国发动的,只不过是形势逼迫到了那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切都源于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打响的那一枪。奥匈帝国的王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给刺杀了。奥匈帝国咽不下这口气,所以想要教训教训小小的塞尔维亚,于是就对它开战。
可是塞尔维亚的后面有俄国。两国同属斯拉夫民族,关系特别密切。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时,俄罗斯都紧紧地站在塞尔维亚一边。这就更不用说一战那个时候了。俄国看到奥匈帝国打自己的小弟,当然要出手,于是,俄国对奥匈帝国开战。
奥匈帝国也有自己的带头大哥,那就是同文同种的德国。德国与奥匈帝国之间是有同盟关系的,而且同盟条约明文规定:奥匈帝国受到俄国的攻击,德国要出手的。因此,德国只好对俄国宣战。
俄国这边和法国也有着军事盟约。德国和俄国打起来了,法国按照盟约必须参战,所以法国就参战了。
而英国虽然和法国俄国之间没有明确的军事同盟关系,但是经过权衡利弊,英国还是决定站在法俄一边参战。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么爆发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其实并不是很情愿参战的,都有点迫不得已的因素。如果当年的通讯联络像现在这样发达,交通像现在这样便利。几个国家的外长凑到一块儿开个会,很有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化为乌有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血流漂杵,打得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等几个赫赫有名的大帝国灰飞烟灭,英国、法国损失惨重,变成半残,最后竟然只有小小的塞尔维亚捡了个大便宜,它兼并了几个小国,搞出了一个南斯拉夫。
由此可见,战争真不是好玩的,你可不知道一场战争的后果到底会有多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