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签订有多重影响,积极的几个方面是
一是结束了宋辽之间连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是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
三是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然而对中原正统王朝来说,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武臣被排挤,文臣主导政局。同时,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导语:澶渊之盟,可以说是在辽、宋双方信息不透明下,做出的最优解吧!因为在签订盟约之前,辽、宋都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然而又都试图在对方面前表现出强势的一面。
公元1004年,辽军进犯宋朝,直逼宋朝澶州,此地离宋朝的都城开封不远,此时宋朝上下乱作一团,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主战派的促使下,宋真宗亲临前线澶州,宋军士气大振。
此时的战场形势十分有趣,宋真宗与辽军在澶州城对峙,而辽军孤军深入,身后有若干小股宋军和一支近十万人的主力部队在定州。
辽军的攻城能力本来就不行,在大将萧挞凛被射杀后,更是陷入进退两难之境,觉得打到开封是不现实的。而当初进军的时候太过深入,导致补给不足,一路上不少城池还在宋国手里,一不小心就会被宋军包了饺子,来个关门打狗。
而宋真宗比辽军还紧张,因为他发现自己调不动辽军身后的那支宋军了!对于以黄袍加身起家的赵宋,此时的宋真宗定是一头冷汗。
初期辽军南下的时候,虽然攻城拔寨,但是却没有对宋军形成大规模歼灭。为了防御辽军进攻,真宗向定州、天雄地区增派了大量兵力。定州形成了一个重兵集团,总兵力约有十万人左右。
定州军的指挥叫王超,是太宗旧臣,身高两米多,看着相当有压迫感,然而却是个忍者神龟的性子。辽军入侵的时候他的定州军就始终龟缩不动,等到辽军主力和宋真宗开始对峙时他依然龟缩不动,宋真宗数道旨意都没能调动王超,这眼瞅着定州军就指望不上了。
【“王超等阵于唐河,执诏书,按兵不出战 ……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 ……先是诏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 ……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遛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
这时候的宋真宗搞不明白呀!不知道王超在搞什么,保持按兵不动;而契丹大军就在眼前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抽风上来和自己拼命了。
萧太后也忧心忡忡,自己主将萧达凛被宋军射死了,士气低迷,眼前这防线自己估计打不过去,身后又有一支大军引而不发,搞不好辽国精锐就得全交代在这。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自***9年北伐,与辽朝因燕云地区领地的争端进行了长达25年的战争。
终于在1004年,宋辽两国疲于征战,双方都有心和解,于是缔结了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辽战争结束。
先来看看澶渊之盟的内容:
澶渊之盟本身是两国为了休战而达成的协议,对两国的影响都有利有弊。
对宋的影响:
积极:
消极:
北宋是我国唯一有争议的大一统王朝,那是因为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块一直属于***聚居地的土地自公元938年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辽太宗耶律德光后,直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元朝成功后才再次回到汉族人手中。当然北宋并不是不想收复这块土地,宋太祖赵匡胤企图用金钱赎回,宋太宗赵光义则想要北伐辽朝收复燕云,可惜都失败了。自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乘驴车逃跑后,北宋就开始与辽朝在燕云地区长期对峙。
转眼已到公元1004年,北宋已经是宋真宗赵恒当家了,辽朝虽然明面上皇帝是辽圣宗,但当家作主的还是萧太后。这年秋天辽圣宗与萧太后御驾亲征北宋,南下深入宋境,直逼澶州,一旦澶州失守,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则岌岌可危。而因宋朝北伐多次失利,朝臣对辽朝很是忌惮,以王钦若为首的诸多大臣主张南逃,宋真宗也认为南逃可取。可是寇准不乐意了,他据理力争列出南逃的各种危害,并鼓动宋真宗与辽君一样御驾亲征,以此鼓舞士气。宋真宗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御驾亲征了。宋军抵达澶州后宋真宗登上城墙鼓舞军心,果不其然宋军士气大振,辽军被打的节节败退,辽朝名将萧挞览都被射死了。辽太后见局势不妙就多次请求议和,虽然寇准主张乘胜追击,但本就无心恋战的宋真宗还是认了怂,接受和解。最终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辽朝银10万两、绢20万匹。澶渊之盟的缔结对宋辽两国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其一,澶渊之盟让宋辽两国的关系步入新阶段。自北宋960年建国到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宋辽两国对峙了44年之久,长年战争让两国的士兵都精疲力尽了,边界百姓也因战争生活的苦不堪言。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就是兄弟之国,自然不会再起战事,这是双方士兵和百姓都愿意看到的和平局面,也都支持两国遵守条约。
其二,带动两国发展。两国之间维持和平状态后都能节省一大批军费支出,这些钱可以用来发展国家的其他方面。虽然宋朝要每年给辽朝送钱,看似亏了,实际上十万两白银在宋朝军费开支面前简直是九牛一毛,而且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发达的朝代,其税收年收入峰值达到了1.6亿贯(北宋初期一贯钱兑一两银子,末期一贯钱兑二两银子),十万两实在是小钱。赵汝愚在《宋名臣奏议》也记载到辽人“自澶渊既盟之后,岁省用兵之费,国享重币之利”,可见以十万两换和平是开启了宋辽两国双赢的局面。
在中原地区,自唐朝灭亡以后就历经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势力互相争战,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大批的百姓也因为战争或是逃跑或是死亡,耕地大片荒废。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稳定的赵宋***,可还要与辽朝对峙,加重了中原百姓的负担。澶渊之盟签订后宋朝就可以安心的发展农业,恢复中原地区的生产,百姓的生活也逐渐稳定,国力也慢慢上升。辽朝也不再将兵力大量投入宋辽边境,还是将目标转向了更加弱小的西域和高丽等地,最终让西域的诸多部落和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向自己称臣,宋辽两国都在稳步发展。
其三,促进民族融合。宋辽两国的历史都属于中国的历史,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两国互相征战,肯定是不利于民族融合的。两国和解后占据中原地区的宋朝经济发展迅速,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间接的帮助辽朝发展了经济,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传播。这在今天就是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典型案例。而建立辽朝的契丹人也与汉族充分融合,辽朝灭亡后,大部分契丹人都融合进了汉族、女真族和蒙古族,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为阿、莽、蒋姓,分属10多个民族)。可以说澶渊之盟的签订促进了我国的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