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天为尊,唐宋时期的天空肯定不似现代浅(灰)蓝色,宋代诗人王志道的诗(雨过天青似蔚蓝,碧云收入鱯鱼潭),并且俗语有青出于蓝胜于蓝一说,现代人把现在看到的天空的颜色代表天青色有些太牵强。
北宋末年,出了一个才情皇帝,他便是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徽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却在琴棋书画方面无一不通,可以说,赵佶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家。文人皇帝自然就多了文人气息。他对宫中使用的器皿挑剔的超出了常人的思维。。
传说在北宋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1109年),那位能写善画的徽宗皇帝,忽然间对御器厌烦起来,传旨要烧制新瓷。有人问皇上对釉色有何要求,当时正值雨过天晴,皇帝抬头望望天空,遂大笔一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雨后初霁,碧空如洗,是何等清新喜人的景象,而通过泥与火的艺术把这大自然的造化固定下来,又是何等的奇妙!
据说当时的汝瓷,釉内置玛瑙,土质细腻,骨胎坚硬,色泽灰厚,汉水欲滴,釉带斑斑小点,若津梨之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像螃蟹爬过留下的痕,其支钉仅有芝麻大小,故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说。
从侧向观赏,天青色汝瓷会有一层淡淡的若隐若现的粉红色辉光笼罩着,被誉为“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那是在光线照射下,胎土中所含的微量金属元素与玛瑙釉结合所生成的。这层淡粉的色光并非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器物上,而是明显出现在口沿、转角、棱边和收口等处。这种单色天青釉面上独有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为汝瓷增添了神秘的气质。汝瓷追求的是“落尽豪华见真淳”,柔丽静雅,宛若处子,浑然天趣,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风流皇帝,这就是传说中汝官瓷的诞生背景。
文人雅士喜欢书画诗词瓷器,家里的茶具碗盘都选用器形典雅、釉色纯净的汝窑瓷。汝瓷产于河南汝州,釉色有天青釉、月白釉等,质地细润、外观造型古朴大方,看起来较明亮而不刺目。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神一般的存在!
话说那日早朝方散,徽宗理毕俗务,移步紫宸殿外,见秋雨初霁,日光穿透云霭,扯出一片浓艳的蓝色,乃手指天边,吩咐汝州瓷工:“雨过天青云破出,这般颜色作将来。”还有说法是说有一天宋徽宗做了一个梦,梦醒之后吟出这句诗来,遂指示工匠按照雨后天空的颜色烧造汝窑瓷器。
类似的传说想必大家都见过,汝窑的出身总离不开宋徽宗,以及雨过天青。其实故事原本是说五代柴窑的,主角是周世宗柴荣,最早记载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五杂俎》。那么,“雨过天青云破处”这句诗最早见于明人,极有可能属于文学创造,后周世宗没有说过,那么宋徽宗就更没有说过了。
按照《五杂俎》的记载“(柴窑瓷器)柴世传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出,这般颜色做将来”。文中柴世宗就是后周世宗柴荣,传说他命人烧造的一批瓷器,仿照雨过天青色,被称为柴窑。这只是明人的记载,宋人元人皆无可查,根据种种推断,这句诗更像作者的文学创作,是用来描写柴窑瓷器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或许要找到柴窑窑址后才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关于柴窑的存在,行业内已有共识,不做啰嗦,只不过到现在也没找到窑址而已。
那么有没有一种颜色和它最接近或类似呢?有,那就是汝窑。在这也不必啰嗦,附几张图片吧,或者大家去博物馆感受感受为好!
总之,这谜还要继续存在,因为柴窑没找到。
今天是我生日,我收到了一份快活礼物——一幅碧空如洗的风景画。这幅画的色彩明亮,清新的蓝色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它引人注目的美丽让我忍不住长时间凝视。
画中的云朵笔直地飘在天空中,如同一幅无尽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这份礼物让我感到非常开心,也让我想到了送我的人的心意。感谢他们送我这份美丽的礼物,让我的生日过得更加难忘。
碧的读音是:bi(4声),五笔是:grdf。部首是:石。结构是:上下结构。笔划是:14画。含碧的词语有:碧血丹心,碧空如洗,山青水碧,金碧辉煌,小家碧玉,千山一碧,,一碧千里,碧波荡漾,碧海蓝天,碧海桑田,碧草如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