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
师(慧能)自黄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皆无知者。
有儒士刘志略礼遇甚厚。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
尼乃执卷问:“字所有相皆识虚妄?”
师曰:“字即不识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识焉!能会义?”
师曰:“字所有相皆识!虚‘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有关点逗,放对位置!”
尼惊异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请供养!”
五祖传法衣给慧能,这件事的真实性存疑,值得推敲。
首先,通行的故事版本中,五祖座下***各做一佛偈,慧能击败神秀得到五祖的衣钵。此事记载于《六祖坛经》,是慧能或慧能的***所著,是一家之言,未免有“王婆卖瓜”的嫌疑。
因为在“顿悟”和“渐悟”上的不可调和,禅宗自慧能和神秀开始,一分为二,分为南禅宗和北禅宗,有南能北秀的说法。
此后,南禅宗与北禅宗相争数百年,直到北禅宗消亡之后,南禅宗确立了再禅宗的唯一正统地位。
五祖传法衣于六祖慧能,更可能是南北宗相争后取胜的结果,并不一定是五祖当真将法衣传于慧能。
再有,六祖慧能是不是真的不识字,这也是一个存疑的问题。
“不立文字”是禅宗初祖达摩的意思,禅宗自五祖大兴,六祖鼎盛,著书立说不再少数。
禅宗现在的开派祖师,不少人视为是六祖,为了弘扬禅宗的教义,凸显六祖的悟性和地位。六祖慧能“不识字”的说法未免有逢迎达摩“不立文字”的嫌疑,值得商榷。
由于北禅宗的迅速消亡,现存的南北禅宗的大多史料,均见于南禅宗的典籍,特别是以《六祖坛经》为准。还是那句话,是一家之言,而且是自家人说自家话,容不得半点他人的声音,即使想考证,也无迹可考。
佛门虽讲四大皆空,可一样会有内部争斗,而且更激烈。出家人不打诳语是真,但出家人一旦打诳语,那一样比真话还真。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传法衣”和“识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关系?如果“识字”是直接导致“传法衣”的因,而“传法衣”又是“识字”直接造成的结果,那问题就严重了,至少证明五祖有私心,当然,如果不是,那就另当别论。
什么是法衣
“法衣”完整的讲应该叫“衣钵”,“衣”是衣服,“钵”就是钵盂,这是达摩初祖作为信物留下来的,谁持有它们,就证明谁求证到了禅宗的无上心法,这在禅宗里面叫“明心见性”,也叫“开悟”。这是从持有者来讲的,从授予者的角度讲,只有等到修行人开悟以后,才能把“衣钵”传授给他。
至于什么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对于这个问题,文字和语言恐怕就无能为力了,当年释迦牟尼自己也说过,他的这个“正法眼藏”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所以禅宗对于文字方面的东西,是很不以为然的。
《永嘉禅师证道歌》里就有“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的警句,另有一位船子和尚,甚至还说过“一句合头语,万劫系驴橛”这种更狠的话,由此可见,在禅宗法脉的传承中,文字没那么重要,而识不识字,与能否明心见性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禅宗从达摩初祖开始,座下那么多***,为什么只有慧可被称为二祖,僧璨被称为三祖,道信称为四祖等等呢?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祖”,都不是因为他们识字,而是因为他们从修行上讲,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了,所以师父才把“衣钵”授给他们做信物,他们也因此才有资格被世人尊为“祖”。
为什么要传衣钵
禅宗传授衣钵的传统,止于六祖慧能,以后就不再传了,为什么呢?我们上面讲了,“衣钵”只是一个信物,所谓物以稀为贵,禅宗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参禅悟道的人很少,而对明心见性的堪验也很难,这难免就有鱼目混珠的情况,自己本来没有开悟,但为了求名利供养,硬说自己开悟了,然后到处招摇撞骗,这情况很难避免。
为了应对这类情况,祖师才把衣钵做为信物传下来,以此为证,持此物者,乃是得到祖师的印证,确定是一个明心见性的开悟之人,“衣钵”所起到的,是这个作用。
但是到了六祖慧能以后,禅宗的教育已经很成熟了,门下开悟的***也非常多,后来的禅宗不是有“五宗七派”之说吗?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明心见性的印证,已经不再是那么困难的事,因为开悟的人多嘛,所以如果他没有真正的开悟,很快就会被揭穿。
这个时候,“衣钵”的使命等于是已经完成了,它本质上起到了“防伪标签”的作用,在辨别真伪的技术没有普及的时候,这个标签当然有用,如果大家都掌握了辨别真伪的技术,***货自然就没了市场,那防伪标签的使命自然也就寿终正寝了。
总结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传授“衣钵”的唯一标准就是明心见性,与识不识字没有任何因果上的关系,六祖慧能不识字,并不影响他明心见性,其他的师兄弟虽然识字,但也并不能因此而更快的明心见性,明白了这一点,五祖把衣钵传给慧能的原因,也就一目了然了。
六祖慧能对佛教‘‘空’’的证悟是广为人知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坛经》是佛教东来以后唯一被称为经的中国僧人对佛法的参悟。
看过《六祖坛经》的人就了解,大和尚的佛学知识博大精深,对佛法的理解是非常到位。
当然六祖以前无六祖,六祖以来无六祖,千古一人。
禅宗五祖的法号叫弘忍。他的名字,很牛。弘是表意文字,左边是一张弓,右边是一个人跪在地上用力拉,准备把箭射向远方。弘,本来是弘大的意思,引申为发扬广大。所以,弘也是最美的汉字之一。忍,更隐含着处事要包容的大智慧。
晚年的五祖在湖北黄梅的冯墓山说法。要想找一个继承人。出人意料,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竟然把法衣传给了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工,而不是博览佛经,呼声很高的上座师神秀。这究竟是为什么?还得从头说起。
一天,门人集毕,五祖说,你们只求福报,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迷性。你们先回去,自取般若本性之智,各作一偈呈吾。若有悟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
偈,佛家用语,相当于唱词,绝句。五祖公开说,我要选接班人了,看你们谁能按我的要求答题,答的好的会成为禅宗第六代掌门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谁能交上满意的答卷呢?
弘忍最得意的门生叫神秀,他是河南的,求法多年,熟读经书,被奉为上座师,教授师。这神秀也是有两把刷子的,上座是寺院三大职事僧之一,平日,为大家讲经说法,颇有人望。神秀当晚三更时分,在僧堂南檐下,写了一首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意思浅显易懂,就是身如大树,心似明镜,经常擦擦,别沾灰尘。一个人总会有缺点,我们时时警惕,时时改过自新,就会保持纯洁的本性。
大家看到这个偈子后,无不叹服,都在偈子前烧香礼拜。五祖也说,你们要翻来覆去地念,才能发现自己的佛性,按这个法子修行,就不会堕入恶道。私下里,却找到神秀,是你写的吧。见解不错,可离真正的大彻大悟还远呢?你也算走到了佛法的门前,可惜还没入门呢?你在想想,重新写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