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5-25 23 0

曾子曰:"士不可弘毅……全句话什么意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简单翻译: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思想内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如下: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原文:

论语十则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孔子***及再传*** 【朝代】先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这句话出自《论语十二则》,原文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巳不亦远乎。这句话主要调读书人、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把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例句: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从小就应该立下报效祖国的宏愿,并为之努力,不怕困难,不惧艰险,这样才符合"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标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段话是《论语》中孔子的***曾子所说。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路途还不遥远吗?”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章是曾子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责任的具体阐述。曾子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胸襟宏大,性格刚毅,因为他要为国家、为社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而且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要走很长的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仁”做为自己人生理想,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这一责任要履行到什么时候?一直到死为止,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胸襟不弘大,就无法以“仁”为己任;性格不刚毅,就可能半途而废,无法做到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但是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曾子所提出的,是“君子儒”的标准,这样的知识分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胸襟开阔,放眼天下;二是要勇于担当,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三是要坚强刚毅,为了实现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宋代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九死一生,不仅仅因为他卷进了新旧党争,更主要的是他所坚守和承担的道义,总是让他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王安石变法得到了宋神宗的全力支持,这一点苏轼应该十分清楚,然而他却常常向王安石发难。王安石打算改变科举,他上《议学校贡举状》,明确表示反对;王安石主张开封府低价买浙灯四千,他上《谏买浙灯状》,两项***俱被停止。他的《上神宗皇帝书》和《再上神宗皇帝书》对新法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批评“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苏轼引起了新党的忌恨,只好自请离京外放。他虽然身在地方,依旧关心时政,当他看到新法的弊端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于是写诗批评。

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一党对变法***取了全盘否定的政策,苏轼则认为尽管新法有不少的弊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内容,不能仅凭意气用事全盘否定,而应该区别对待,保留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内容。为此,他多次与权势熏天的司马光当面发生过争论。当然,引来的又是旧党对他的排斥。

苏轼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他不懂官场的游戏规则?还是故意特立独行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我们可以从其弟苏辙为其撰写的墓志铭中找到答案:“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苏轼从小就像先贤范滂一样立下了澄清天下之志,为天下社稷、黎民百姓说话是他的人生信条。“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因此他不会察言观色,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韬光养晦,不会曲线救国,而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为后代知识分树起了一座人格精神的珠穆朗玛峰。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一生积极入世,始终以人生和社会为关注的焦点,把安邦济民视为自己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担当意识。在官场上,他虽然有过种种不幸和委曲,有过内心矛盾和冲突,但他没有沉沦,也没有做遁世的隐者。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管穷达与否,都要兼济天下;不管是否在位,都要谋政、议政。他一生坎坷,转死沟壑,西南漂泊,老病孤舟,但始终却保持着不衰的政治热情,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人生信念,杜甫是一位伟大的仁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理想的楷模。

教师做为知识分子,虽不能与古代圣贤比肩,但也应力求做到“弘毅”,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眼天下,敢于担当,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要意志坚定,不怕困难,以“攻城不怕坚”的精神,克服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难题;要淡泊明志,甘于寂寞,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乐观情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唯其如此,才能真正配得上知识分子的称号,否则可能沦为“小人儒”,即使辛苦教书一辈子,最终也只能碌碌无为。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